正文 第四十七章 遷都北京

正文 第四十七章 遷都北京

十家的庫房都一樣,十人的心思不一樣。

——撒拉族諺語

由於民間和建文帝的舊臣對朱棣登上皇位存在着諸多的非議,一邊是至高無上的帝位,一邊是道義和良心的譴責,朱棣的內心一直感到十分壓抑和痛苦。

他十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在史書上留下怎樣的記載。為了以良好的形象載入史冊,朱棣特意讓武行出身的鞏家貴改行為文官,專門管理史書的撰寫。

1403年,永樂帝朱棣在應天府接待了來自東洋倭國的外交使團。這是朱棣上任以來第一個來朝的外國使團。

他看到外國人對自己這般的尊敬心情自然格外興奮。他在與倭國客人的交談中一再提到自己曾經居住了30多年的北平。

朱棣介紹道:“北平位於中原平原的北端,三面是燕山,南部俯瞰中原。自從大唐安史之亂以來,北平在全國的地位日漸顯著,曾經是遼國的南京、金國的中都和大元帝國的大都。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的接壤之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還是漢人與北方各族貿易的中心和北方政治與軍事的要地。這座城市必將在今後發揮更大的作用。”

倭國的客人前腳剛走,禮部尚書李至剛等人後腳就呈上了奏章稱“北平是皇上的龍興之地。建議皇上效仿明太祖(朱元璋)當年設鳳陽為中都的做法立北平為陪都,對社稷和國祚有興盛之利。”

這道奏章來得非常及時,完全符合了朱棣當時的心愿。

朱棣笑着告訴鞏家祿道:“李愛卿是個頭腦清晰的人。一定要把此事記入大事記,並且告訴每一個大臣。”

1368年,大明王朝著名的大將徐達攻克了大元的首都大都,將大都改稱為北平。他將城裏的部分居民遷往汴梁,拆毀了大元的宮殿,在舊址上堆土築成了景山。為了便於防守,他還將北面的城垣向南部遷移。

原本繁華的京師大都城變成了一座相對冷清的北方邊城。

朱棣後來被父皇朱元璋分封為燕王,在北平設立了王府,俗稱燕京。徐達去世以後,朱棣掌管了華北的邊防部隊,將北平打造成為大明北部的邊防中心。他在北平經營了30多年,事業開展得順風順水,統治期間社會比較穩定。因此,他把北平視為自己的幸運之地。

朱棣私下裏告訴鞏家祿道:“定都北平向北方不僅可以直接面對入侵的蒙古人,而且可以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向南方則可以掌控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的統一。這是百年大計,必須未雨綢繆,及早動手。”

於是,朱棣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不斷向外界釋放信號,大明王朝準備遷都北平。

不久,他決定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同時,他下令遷發各地的流民、江南的富戶和山西的商人等充實北京的人口。

其實,遷都北方並不是朱棣的突發奇想,而是起始於朱元璋。由於歷代統一王朝的首都都在北方的中原,例如大漢、大唐的首都在長安,大宋的首都在汴梁,大元的首都在大都,因此,大明剛剛統一全國的時候,朱元璋便打算擇機將京師遷往北方。他下詔確定汴梁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在自己的故鄉鳳陽營建中都,效仿周唐兩的京故事。

但是,汴梁和鳳陽都是久經戰亂,破敗不堪,難以承擔京師的重任。朱元璋只好放棄了遷都這兩個地方的打算。1379年,他取消了北京,改南京為京師。

應天府的大明皇宮是在湖泊上填土建造的。建成不久地表下沉,皇宮逐漸形成了南高北低的態勢,在風水上是屬於不祥的徵兆。

1392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地區考察,為遷都西安做準備。第二年朱標不幸病逝以後,年邁的朱元璋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願意再為更換首都而勞師動眾了。

現在,朱棣決心抓住這個機會,早日告別這個白天令他心驚肉跳、夜晚讓他噩夢不斷的應天府。

一天,朱棣在上朝的時候故意漫不經心地詢問大臣們:“朕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京師搬遷到了北平。你們覺得是什麼意思啊?”

一個嘴快的大臣立即回答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看來皇上的心中是希望遷都到北平去。”

另一個大臣不滿地駁斥道:“你在胡謅呢!應天府是我大明興盛之地,豈有丟棄水土豐腴的帝都而追逐寒冷乾燥的北平之理?”

快嘴大臣反駁道:“天子是統領全國的主宰,是國家的魂魄所在,而不是種地的農夫。帝都的選址要有利於國家的治理,萬萬不可以偏安一方。”

其他大臣卻不以為然。

朱棣的心裏明白,遷都北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持之以恆地強行推進。

1405年,朱棣打發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以後,立即派遣得力的臣僚奔赴北京,徵調了上百萬人的工匠和民夫,正式營建北京的皇宮和城垣。

1410年,朱棣又以北京為基地討伐北元,同時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了長陵。他把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當時的首都應天府,表明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了。

第二年,朱棣北征回師,下令疏導會通河,打通了南北的漕運通道,為遷都打好交通和經濟基礎。他還命人修建了北京東南面的一座海港城市。

人們把那座港口城市稱作天津,即天子的渡口。

1417年的一天,朱棣召集大臣們開會,正式研究遷都北京的事宜。

絕大多數的大臣都對遷都持反對的態度。他們認為,北京遠離王朝的經濟中心,從南方往北京運送物資消耗巨大,會使百姓疲於奔命,動搖國家的根本。

鞏家祿等少數讚賞遷都的大臣認為,由於新都距離防禦蒙古人的長城很近,朝廷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調動軍隊,抵禦北元的侵略,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一個大臣反駁道:“大規模遷都北京,一方面給朝廷的財政造成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北京地位的陡然提升,令整個北方防線在向內收縮的同時也向北京集中,反而破壞了太祖在北方邊防的均衡配置。”

另一個大臣接著說道:“中原相對於江南貧困十分明顯。北京作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城市,無法就近解決大量需求的物資,必須依賴大運河從江南轉輸。”

贊成遷都的一個大臣說道:“東北和西北的虜患太多。太祖在位的時候採用分封諸王來對付虜患,但是收效甚微。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誠帝王萬世之都也。大元的殘餘勢力還在北方流竄,把都城設在北平可以加強北方的軍事防務。”

鞏家祿低聲對朱棣說道:“江南士族大多是前皇建文帝的支持者。他們對您誤會很多,積怨很深。如果繼續呆在應天府,對您很是不利。只有回到您當初的封地北平才更有利於政權的鞏固。”

朱棣忍着性子耐心地向諸位大臣說道:“首先,在古代歷史上,北方的黃河流域長期是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重心。早在夏商周時期,當時王朝的活動中心就集中在這裏。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更是大小戰爭的主戰場。這也表明了北方中原的重要性。自從秦朝統一六國建都咸陽后,大部分王朝都會優先選擇在北方建都。即便是被北方游牧民族打到南方和本來就是南方的割據政權,一般也會選擇靠近北方的城市建都,比如應天府、臨安等。

其次,在交通上,南方地區因為河流眾多,水運依賴於木船,航運速度緩慢。因此,將都城建立在南方顯然不利於管理天下。北方地區因為平原眾多,地勢相對平坦,加上陸路運輸比較成熟,都城建立在北方也是方便對周邊國家進行威懾。進一步來說,在大宋之前,人口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也都是集中在北方地區。將都城選擇在長安、洛陽、汴梁等大城市也有助於增強都城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優勢。

再者,在歷史上,水災一直是威脅百姓生存的重要自然災害。歷史上那麼多王朝選擇將都城建立在相對乾燥的北方地區,比如大漢的長安等,也有預防水患的考慮。雖然大宋曾將都城建在汴梁,但是,因為黃河水患的影響,此後的朝代再也沒有選擇在這塊區域建立都城。

進一步來說,北方的地勢相對比較高,在傳統文化中更是被認為是龍脈匯聚的地方。從地勢高的地方向地勢低的發動戰爭總是相對容易點。這也是眾多的南方政權難以打敗北方政權的地理因素之一。

最後,在歷史上,天子守衛社稷是一項傳統。不管是大秦、大漢,還是大宋,北方的游牧民族都對中原形成了巨大威脅。將都城設立在北方也是將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北移,從而有助於集中資源來抗衡來自北方的入侵。反過來說,如果天子都跑到南方過安逸日子的話,對守衛北方邊關的將士顯然不是一件振奮士氣的行為。所以,將都城遷到北京是對北方游牧民族的震懾,也是彰顯強硬的態度。”

朱棣停頓了一下,最後大聲地說道:“朕曾經以北京為基地多次討伐大元的殘餘勢力。北京在軍事指揮上的優點是處於後方的南京無法比擬的。我們再也不能像西晉、大宋一樣放棄北方而苟安江南了。”

但是,反對遷都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

朱棣果斷地採取措施,對那些反對遷都的官員進行了懲戒,以強權鐵腕推行遷都。從此,沒有人再敢公開反對遷都了。

1421年,整整進行了18年的北京建設正式完工了。

2月2日,朱棣下詔公示天下,大明王朝遷都北京,改應天府為南京。

北京紫禁城高大巍峨的奉天殿裏,身穿龍袍的朱棣躊躇滿志地端坐在龍椅上,朝會百官,發號施令,信心百倍。

從此,北京成為了世界矚目的帝國京師。

北京的皇宮以南京的皇宮為藍本,規模上則更勝一籌。新修建的北京城周長45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形制。

朱棣遷都北京以後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且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北京與南京合稱二京府。

1421年的夏天,北京天氣悶熱,雷雨不斷。

一天,一道刺眼的閃電劃過了紫禁城的上空,擊中了建好不過百日的奉天、華蓋和謹身三大宮殿,引起了一場罕見的大火。

大火焚毀了三大宮殿,也灼傷了人們的心靈。

朝野一時間議論紛紛。

朱棣惶惶不知所措,以為自己的德行、操守和為政真的存在缺失,才惹得天怒人怨,以至於用雷電來警告自己。

為了使天意迴轉,朱棣決定廣開言論,認真聽取大家的建議和意見。令他沒有想到是這場大火使“還都派”又登上了檯面。

大臣們上書沒有說皇帝的道德不行,也沒有說皇帝的施政政策不好,而是口徑一致地說雷劈三大殿是因為遷都所致。

左中允鄒緝在《奉天殿災疏》言辭激烈地說道:“遷都導致黎民百姓剝樹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苟活。遷都后的北京擁有巨大的官僚機構和眾多的皇親國戚。大量的人口和軍隊需要消耗很多糧食。自東南往北京運糧往往消耗好幾石才能送來一石。現在天意如此,不宜勞民。應當立即還都南京,奉謁陵廟,告以災變之故,保養聖躬休息於無為。”

禮部主事蕭儀理直氣壯地指出:“遷都以後諸事不便,而且棄絕皇脈與孝陵,實在有違天意。”

蕭儀的大膽言論觸犯了朱棣能夠忍受的底線。

於是,朱棣大發雷霆,立即下令處死了蕭儀。

鞏家祿對朱棣說道:“在大明佔領大都和大元北撤的50多年以後遷都,全國的政治中心終於回到了北方。自從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之後,北京大約有500年不在漢人的控制之下,若從安史之亂和河北藩鎮興起算起則時間更長。大宋靖康之變以後,中原也有近250年由外族統治。遷都以後,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成為大明的核心統治地域,漢人對中原的控制又恢復到了繁盛的時代。這是彪炳歷史的千秋偉業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鄉血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鄉血脈
上一章下一章

正文 第四十七章 遷都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