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本田宗一郎:在競爭中進步(1)
人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身處逆境、走投無路時,智慧尤為寶貴,發明創造往往就在這時問世。
——本田宗一郎
一、生來即小
本田骨子裏的那種謹慎可謂完全繼承了日本民族的精髓。從本田多年來車型的緩慢推出,每次設定量產規模時的小心等方面都可見一斑。因為用本田自己人的話說,本田“生來即小”。
小卻不一定不強大,對於推出的每一款車,本田都要求其必須佔據同類車型銷量的前三名,而要想讓每款車都成為精品,那麼對產品技術和品質的深挖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礎課。
本田公司曾經安裝過一個被稱為UltimateFlex的新的生產系統,這一系統證實了他們“生來即小”的理念。
以前,推出新車型通常都花費昂貴,耗時也很長,因為工廠只是實現了部分生產能力,與此同時,組裝新車型所需要的焊接裝置和工具被安裝上,同時為了加入新的零部件,最後組裝線上的工人被重新分配工作。整個工序必須緩慢運行,以排除可能出現的故障。
通過簡化生產線變更程序,本田已經能比其他汽車製造商更為快速地推出新的車型;現在有了UltimateFlex的幫助,它推出新車型更加快速。代之以安裝新的設備和模具,它只需通過觸摸按鈕來重新編製程序。
為了更快地利用市場機會,本田加快了發展步伐。
本田推出過一款新型汽車飛度(Fit),Fit的外形像一端被斜斜削去的麵包,讓美國的消費者倍感親切。但是本田的日本經銷商們也強烈要求經銷Fit,於是,本田又制定了針對日本市場的開發計劃。並將Fit面市的時間提前了三個月。
果不其然,Fit在日本成為了最暢銷的車型,比豐田花冠(ToyotaCorolla)更受歡迎。
“迅速行動”也適用於美國,在這裏本田將建造亞拉巴馬州本田工廠的工期縮短了六個月。因為工廠將一個汽車裝配線和一個引擎生產線結合在同一間工廠里,所以建設任務異常複雜。但是自2000年4月份破土動工以來,本田用優化時間表在去年11月份使第一輛奧德賽下線。節約出來半年的生產量將使本田能夠生產萬輛汽車,零售額超過20億美元。
為了避免裁員和過於超前市場,本田在進入新市場前通常要等待數年。這一策略在歐洲已經使它遭受了損失,因此,本田在大規模投資建廠和開發新車型等方面顯得十分謹慎。
在北美,本田趕上了輕型卡車繁榮時期的末班車。因為它從不生產車型大於中型雅閣的車輛,在20世紀90年代,當美國的消費者排起長隊購買道奇麵包車(DodgeCaravans)和福特探險者(FordExplorer)時,本田只是在一旁觀望。
自從開始銷售較大車型以來,本田做了一些不符合自身風格的事情。首先,它將低功率的小型奧德賽廂型車引入美國市場。然後它從五十鈴(Isuzu)收購了RodeoSUV,將其重新命名為本田Passport。
漸漸地,美國的消費者不滿意奧德賽狹窄的內部空間,同時他們也很快發現笨拙的、毛病很多的Passport達不到本田車的標準。
直到1998年,本田才真正進入貨車和SUV市場,並且迅速搶回了損失的時間。它重新設計了奧德賽,使車型變得更大,馬力更為強勁,外觀更符合美國人的審美。
本田還開發了其他一些車型,其中,Pilot車型是典型代表。這輛定價3萬美元的SUV結合了本田的精湛工藝、細節設計以及大眾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