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章 苦命的崇禎(一)

六十三章 苦命的崇禎(一)

?在後金傾國而出的四處打擊下,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了遵化以北的大安口(今河北遵化縣北境)、洪山口(遵化東北境)和龍井關(河北遷西縣西北境)包圍了明帝國軍事重鎮遵化,山海關總兵官趙率教聞警,立即率兵急速趕到遵化救援,在城外與后金軍展開激戰,這是唯一一支敢於並來得及前來救援的部隊。由於崇禎皇帝“開源節流”政策導致驛站系統破壞(驛站小卒李自成失業後去了造反),無論多緊急的情報都難以及時傳遞,當金軍已經兵臨薊州之後,朝廷才收到兩天前遵化陷落的消息。

趙率教是當時遼東威名的驍將,但是,他能夠指揮的部隊只有4000人,眾寡懸殊之下,終於力戰而亡,所部全軍覆沒。十一月初四,遵化陷落,順天巡撫王元雅、薊鎮總兵官朱國彥死難。消息傳到北京,京城頓時一片混亂,官民紛紛出逃,但朝廷下令只許男子出城而不許攜帶家眷,於是乎,急於出逃的女眷們要麼女扮男裝,要麼躲在柜子、箱子裏,可有很多還是在城門口被查獲,烏煙瘴氣,混亂不堪。崇禎皇帝原本自比唐宗宋祖,唐宗宋祖面對這種百年未有的變亂會有什麼舉措不得而知,但他確實是完全慌了手腳,在運籌當中幫了后金軍不少的忙。

先說高級官員的任命獎懲。十一月初十,兵部尚書王洽被捕入獄。這位王尚書原本是工部右侍郎,因為身材偉碩、相貌威嚴,像“門神”而被崇禎皇帝重用,崇禎一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既然是以貌取人,能力方面就不好說了。這位王“門神”中肯的說應該是一位能吏,只是畢竟不懂軍事,所以上任一年沒什麼作為,但在這次京畿危難之時,表現的很盡職,努力調度各路部隊進京勤王,沒功勞也還有點苦勞。可是,這次后金入寇實在是讓崇禎皇帝大失面子,一肚子火無處發泄,再加上王洽的一些政敵乘機指責他“防禦疏忽,調度乖張”。這位因相貌而得重用的王尚書終於被下了詔獄而瘐死獄中。在危急關頭處死國防部長,對於人心是穩定還是加劇混亂,不言自明。

當然,在處置王洽的前兩天,崇禎皇帝啟用經驗豐富、德高望重的原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關寧錦防線的創建者,袁崇煥的師傅)為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主持通州防務,這也不失為是一個俾補缺漏的好決策。

但是,在崇禎召見國孫承宗后,覺得這位老尚書確實是位人才,便要他“不必赴通州”,在京城內佈置防務,調度各路援軍。可也在同一天,盧象升率兵來到了北京城下,崇禎又覺得手握重兵的盧象升比孫承宗更可靠,於是在委任孫承宗總攬軍事的第二天,又命盧象升指揮各路援軍,並賜給蟒袍、玉帶,同時下詔給孫承宗讓他仍去守通州。

孫承宗無奈只能連夜奔赴通州,可得他到達時,后金軍已經越過通州,在北京附近州府厲兵秣馬了。委任了盧象升,又不信任,只是一味的催促他出戰、出戰、再出戰。盧象升希望等到各路援軍到齊后再做反擊的主張被認為是居心叵測,挾君求和。

無論是王洽、孫承宗還是之前的袁崇煥,雖然官銜都大得嚇人,但在在軍隊調度上,最後還得是皇帝說了才算。所以,如果在高級官員的任命上沒有好的決策,而在軍隊調度的乾剛獨斷中能夠條理清晰,部署有方的話,也可以有效的遏制后金軍的攻勢,然而,擁有軍隊最高指揮權的崇禎皇帝,對於軍隊部署更是亂的如一團麻,增添了無數內耗。

比如啟用翰林院庶吉士劉之綸和他的朋友申甫和尚。這二人平日裏喜歡研究兵法,還發明了很多先進的軍事器械,如單輪火車、偏廂車、獸車等,並附有嚴密陣法,在紙上談兵時確實是侃侃有致。於是崇禎皇帝破格提升劉之綸為兵部侍郎,申甫和尚副總兵官。讓他們招募新軍抗敵。其實,劉、申二人也並不是宋朝“靖康之恥”時只會裝神弄鬼的郭京之流。他們是有一定才能的,但是,敵人已經近在咫尺,不讓他們用發明的武器協助守城,卻讓他們招募新兵迎戰後金的百戰精銳,只能是趨羊入虎口的絕頂蠢招。申甫和尚在皇帝嚴命催促和各級官員看他破格升遷而不滿的處處掣肘下,領着一支由市井遊民組成的隊伍拿着他的發明倉促出城,在盧溝橋被后金軍抄了後路,新式武器不等發揮作用便全軍潰散,申甫和尚陣亡。這已經明顯的表明新軍不可用,可當劉之綸因為受到同僚指責排擠而憤然向崇禎請求招募新軍出戰時,崇禎皇帝竟依然答允。劉之綸便招募了萬餘新軍,東進薊州、遵化,最後在遵化城外全軍盡沒。申甫、劉之綸雖然魯莽衝動,但確實是有報國熱血,最後殉國也算求仁得仁,可崇禎皇帝卻縱容甚至推動他們的魯莽與衝動,白白浪費了上萬兵力,也留下歷史笑談。

胡亂派遣新軍,已經很荒唐,但對於勤王援軍的胡亂指揮,就更讓人啼笑皆非。例如,當時山西巡撫耿如杞接到京師危機的戰報后,立即與總兵張鴻功率領5000人勤王。這位耿巡撫是天啟朝著名的諍臣,因得罪魏忠賢而被判處過死刑,后因為崇禎繼位誅滅閹黨得免,因此入援京師很是積極。

可沒有料到,進入京郊后,山西援軍第一天先是被安排駐守京東的通州,等第二天到了通州不等紮營,又接到命令去鎮守京北的昌平,剛到昌平不等喘口氣,又被命令調到京南的良鄉,每天行軍一百多里,把一支想要立功的生力軍莫名其妙地拖得人困馬乏,在此同時又不撥給任何給養。又累又餓得山西援軍終於忍無可忍,在京郊大肆搶掠,倒比后金軍還禍害的厲害。崇禎皇帝大怒,將耿如杞、張鴻功全部下獄處死。山西援軍興沖沖而來,卻落得如此下場。

所以說當時人家在評價蔣光頭的軍事水平之時,都表示最多讓他當個連長就差不多拉倒了,要是給他個團的兵力估計出去打個幾仗連自己都得回不來。

可偏偏這蔣校長自命很高,最喜歡的就是瞎指揮,而且按他的習慣常常是用電報要給人家指揮到團一級的作戰。

所以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這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又不是在下象棋,你動一步了,我才能動。你這隔着千里之外舒舒服服的在家裏躺着不好,沒事跟着來瞎一通亂指揮,你說這仗打的不輸才怪呢。

所以這當領導的藝術就在這裏了,你崇禎關鍵的是要把人用好就行了,沒事在這瞎摻和幹嘛。之後在煤山上吊的時候還來那麼一句“諸臣皆可殺”整的那麼委屈,其實不是沒好臣子,關鍵是你不會用啊。

所以一個人能不能當領導就在於他的御人之道行不行。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無賴之徒,但最後能坐天下的卻偏偏是他。搞得洋洋得意的劉邦還在大臣面前大肆吹了一回牛鼻以彰顯自己的過人之處,以下是原文: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意思是我雖然並沒有什麼才能,但我只要知道該怎麼管理人才就行了。而項羽你手下只有一個人才范增,你卻趕走了他,所以你項羽再勇猛,也還是敗在我的手上,原因就在於此。

項羽沒有輸給我,他只是輸在了我手中的人才罷了。

崇禎是個勤勞肯乾的皇帝,更是一個想做明君有抱負的皇帝,可每次都老是出力不討好,運氣又極差(天災人禍不斷),最後反倒是成了個亡國之君,這老哥也是個苦命人啊。

說句實話,這明末我個人最同情的那個人還是崇禎。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裏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干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着干。(請問勞務費加班費誰來給,勞工的權益誰來給他維護?)

簡單地說,崇禎同志乾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主要是東林黨那些清流啥的),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睏覺(這個實在是慘)較少,只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農民軍又造反了,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就這破飯碗,真是給誰干誰拉倒。

最不幸的是,崇禎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你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沒有得到任何回報就算了,最後的結果還是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老哥是知道這點的。

知道結局(註: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中記載到,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的,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和項羽這個不作為的不能比,人家是努力了的)

然而他依然盡心儘力、全力以赴、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到長城心不死,撞了南牆不回頭,往死了干,直到最後結局到來,依然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沒有放棄。

雖然大臣放棄了他,九年之後李自成攻到城下,跑去給(義軍老爺)開路的就是那些所謂傲骨錚錚的大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小地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小地主
上一章下一章

六十三章 苦命的崇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