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軍隊的編製(史料)
?更新時間:2010-07-11
宋朝武裝力量主要由禁軍、廂軍、鄉兵、蕃兵構成,此外,還有土軍和弓手。零點看書禁軍是中央軍。包括皇帝宿衛軍和征戰戊守部隊,分別隸屬三衙。其任務是衛皇宮、守京師、備征戰和屯戍邊郡、要地。有步軍印馬軍兩個兵種,水軍和炮軍附屬於步軍。其編製為廂、軍、營指揮、都4級。廂轄10軍,軍轄5營,營轄5都。每都100人。各級統兵官分別為:廂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軍都虞候,指揮使、副指揮使;都頭馬軍稱軍使、副部頭馬軍稱副兵馬使。指揮營是禁軍基本的建制單位,調動、屯戍和作戰,常以此計算兵力。為防止武將叛亂,禁軍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諸郡,京城與畿輔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內外相制。同時實行“更戊法”,畿輔與諸州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以使兵不識將,將無專兵。
廂軍屬地方軍。名為常備軍,實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機構的雜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機關統管,總隸於侍衛馬罕司、侍衛步車司。主要任務是築城、製作兵器、修路建橋、運糧墾荒以及官員的侍衛、迎送等.一般無訓練、作戰任務。有步軍和馬軍兩個兵種,編製分軍、指揮、都3級,統兵官與禁軍同。
鄉兵也稱民兵。是按戶籍丁壯比例抽選或募集土人組成的地方民眾武裝。平時不脫離生產,農閑集結訓練。擔負修城、運糧、捕盜或協同禁軍守邊等任務。各地鄉兵名目很多,編製亦不統一,或按指揮、都,或按甲、隊,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編成,最多之時,陝西、河北、河東諳路總數達42萬餘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邊防軍。由陝西、河東與西夏接壤地區的羌人熟戶部族軍組成。諸部族首領被封軍職.率部族軍戍守邊境。其編製因族而異,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標、隊,至神宗時才統一採用指揮、都的編製。
土軍和弓手屬地方治安部隊。由巡檢相縣尉統轄。土軍為神宗時所設,隸屬各地巡檢司;原為吏役,輪差民丁充當,后改為雇募民丁,隸屬於各地縣尉司。土軍和弓手人數不多,通常採用都一級編製。
蒙古興起后建立的軍隊也是按10進位制編製的,10人為隊,有隊長或稱“牌子頭”;10隊組成1個“百戶”,10個百戶組成1個千戶,10個千戶組成1個萬戶,萬戶為蒙古軍最高編製單位。百戶、千戶、萬戶既是編製單位,也是長官的名號。不過實際上編製往往並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為“上萬戶”,5000人以上為“中萬戶”,不滿3000人為“下萬戶”。同樣,千戶、百戶也是按照這個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后元朝軍隊大體上保持這一基本編製。
宋軍是職業軍隊,理論上不應再有平時、戰時編製的區別。但是實際上這套編製在戰時運轉並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發生轉變。范仲淹在主持陝西防務時,為適應作戰需要而重新整編軍隊:以5人為“伍”,5伍(25人)為“隊”,5隊(125人)為“陣”,20隊(2500人)為“將”。“將”作為獨立戰術單位,直接指揮下屬。
後來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時又將這一編製改動後向全軍推廣:10人為“火”,5火為隊(50人),10隊為營(即指揮,500人),若干個營組編為“將”(根據戰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指揮以下完整編製調動,將的編製也盡量保持穩定,指揮官有“將”和“副將”,下屬盡量不打亂。1081年全國建立起92將,號為“將兵法”。
南宋皇朝在顛沛流離中匆猝建軍,重新將“軍”作為獨立戰術單位,把原來的“將”組編為若干個軍,設“統制”或“統領”為軍指揮官;又按照戰略防禦方向將“軍”組編為若干個“大軍”,設“都統制”或“護軍”為統帥。如韓世忠為“前護軍”,以楚州(今江蘇淮安)為中心組織防禦,下轄11個統制、13個統領,有63將編製,約8萬兵馬。\\\\劉光世為“左護軍”,下轄10軍,防禦淮北方向,約有5萬多兵馬。張俊為“中護軍”,有11軍、99將編製,以建康(今南京)為中心展開,兵力約為8萬人。岳飛為“后護軍”以鄂州(今武昌)為中心組織防禦,轄12軍,有84將編製,10萬多兵馬。吳玠為“右護軍”,在今陝南一帶展開,約7萬人,編製較為混亂。
不過至1139年與北方金朝和議成功后,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軍”的編製,由朝廷直接控制各軍。軍以下仍然保留將、營、隊、火的基本編製。
軍官的軍俸,包括俸祿、職錢及各種名目的贈給、賞賜和補助。其俸祿按階官等級領取料錢、月糧、春冬衣,職錢按差遣的實職每月領取錢、糧;贈給、賞賜相補助,有的固定不變,有的不定時、不定量,但均按階官或軍職等第發給。
通信及後勤供應制度宋朝軍事通信。主要由設於全國要道地急腳遞或馬遞鋪擔任。凡有軍令公文。遞鋪兵乘馬接力傳送。規定日行四五百里。晝夜兼程。不得誤期。傳令地憑信有銀牌、銅牌。木契。傳信牌等。通常銀牌為皇帝地憑信。銅牌為樞密院發兵憑倍。木契、傳信牌為諸路主將發兵憑信。憑信須與傳輸地文件相符才能發兵。為保守秘密。還有“字驗”規定。即戰前制定常規事若干條。每條配一字作暗號。置於傳信牌中。即使傳信牌落入敵手。也不致泄密。宋軍後勤供應。主要是糧食、兵器及戰馬。糧食實行定倉供應制度。統一實施。兵器以冷兵器為主。火藥兵器為輔。由首都及重要州府設置地兵器工廠。按照軍器監設計因式、規格、用料標準等統一製作。造好地兵器送交兵部各庫。遵樞密院命令發放。戰馬主要從西北及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購買。其次內監牧飼養。南宋時。因陝西喪失。軍馬缺編較其。後勤運輸主要是水運及陸路車運。戰時則大量徵調民夫和畜力運輸。
南宋未。宋軍(禁廂軍)地編製總結如下:
部隊人數長官
火10
隊50押隊(擁隊)
營100—500準備將(部將)
將500—5000正將兩副將
軍5000以上統制或統領(統制大於統領,統制領的“軍”大於統領帶的“軍”)
還有按照戰略防禦方向將“軍”組編為若干個“大軍”,設“都統制”或“護軍”為統帥
另小趙為安撫使,你要注意多瞧一下建置考一第九章的第六節,他是全島水陸最高治安兼軍事首腦。可能是因為這個,所以好多部隊歸他管對不。
別人總結的,
按常用實職。駐屯大軍的軍隊主官由小到大依次是:訓練官(排長)部將(連長)準備將(非主力營長)副將(次主力營長)正將(主力營長)統領(團長)統制(師長)都統制(軍長)制置使(省軍區司令)宣撫使(大軍區司令)。太尉相當於總參謀長,樞密使相當於*長,統領以上還有副職。
部隊人數和編製一般不固定,相同編製的部隊人數能相差幾倍。通常訓練官為一隊首長,每隊50人。隊下還有擁隊、押隊、旗頭等名稱,士兵也分幾等,還有隨軍民夫。
軍階內容
宋徽宗政和以後
高級軍官
太尉太尉:正二品高等武官,而在更多場合下則作為對武人的尊稱。
第一種(正任和遙郡):節度使、節度觀察留後、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
第二種(橫行正使):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協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衛大夫、翊衛大夫、親衛大夫、拱衛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
中級軍官
諸司正使: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顯大夫、武節大夫、武略大夫、武經大夫、武義大夫、武翼大夫
(橫行副使):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協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衛郎、翊衛郎、拱衛郎、左武郎、右武郎
諸司副使: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
低級軍官
大使臣:敦武郎、修武郎
小使臣:從義郎、秉義郎、忠訓郎、忠翊郎、成忠郎、保義郎、承節郎、承信郎
未入流:殿侍
我們先介紹一下階官。以下是宋朝的武階官名稱表:
官名階次官品
太尉1正二品
通侍大夫2正五品
正侍大夫3正五品
宣正大夫4正五品
履正大夫5正五品
協忠大夫6正五品
中侍大夫7正五品
中亮大夫8從五品
中衛大夫9從五品
翊衛大夫10從五品
親衛大夫11從五品
拱衛大夫12從六品
左武大夫13從六品
右武大夫14從六品
以上為橫行十三階,無磨勘,特旨除
武功大夫15正七品
武德大夫16正七品
武顯大夫17正七品
武節大夫18正七品
武略大夫19正七品
武經大夫20正七品
武義大夫21正七品
武翼大夫22正七品
以上從武翼大夫至武功大夫為諸司正使
正侍郎23從七品
宣正郎24從七品
履正郎25從七品
協忠郎26從七品
中侍郎27從七品
中亮郎28從七品
中衛郎29從七品
翊衛郎30從七品
親衛郎31從七品
拱衛郎32從七品
左武郎33從七品
右武郎34從七品
以上從右武郎至中侍郎為橫行副使,一般不作升遷之必經梯級
武功郎35從七品
武德郎36從七品
武顯郎37從七品
武節郎38從七品
武略郎39從七品
武經郎40從七品
武義郎41從七品
武翼郎42從七品
以上從武翼郎至武功郎為諸司副使,能雙轉
敦武郎43正八品
修武郎44正八品
以上從修武郎到敦武郎為大使臣
從義郎45從八品
秉節郎46從八品
忠訓郎47正九品
忠翊郎48正九品
成忠郎49正九品
保義郎50正九品
承節郎51從九品
承信郎52正九品
以上從承信郎至從義郎為小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