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五主 第187回:遷關內萬民隨女主,望長城老臣逝歸途

六世五主 第187回:遷關內萬民隨女主,望長城老臣逝歸途

?凌晨的光亮已經漸漸升起,這個令人煎熬的黑夜終將逝去,頡利可汗大敗消息已經傳到定襄城,康蘇密癱坐椅子上,他知道大勢已去,等待援兵已無指望,兩眼茫然,一時沒了主張。

像落水狗一般的哲落,原本是個膽小之人,跪在地上不敢說自己被俘實情,心思一轉,抬起眼皮,假意勸道:“將軍不如跟隨蕭太后降唐,尚許還有生路?倘若死守,只恐城中漢人不戰自亂。”

康蘇密沉靜的坐在太師椅上,閉目難過,對着哲落揮了揮手,雖然沒說什麼,但這也已經是默許投降了。看着沮喪的康蘇密,哲落算是保住一命,心中竊喜,靜靜退去。

大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正月,后隋使節與大唐軍隊達成協議,后隋王朝舉國南遷,廢除王號,併入大唐。自此遠在塞北孤立十年的后隋王朝,終於壽祚盡終,易幟降唐,太皇太后蕭珺傳下懿旨,詔告定襄百姓退位歸唐。

蕭珺親筆擬定的榜文,在定襄城的大街小巷,四處張貼,定襄城的百姓走上市井街頭,七嘴八舌議論着當下的時局。

定襄城是個關內漢人移民之城,多數是突厥入雁門的時擄掠來的漢人百姓,也早些年在此流放的漢人俘虜,突厥百姓不多,即便有些突厥百姓,生活上也已被漢人同化,與中原人的生活迥然無異。

擄掠來的漢人,經歷了這些年,依舊思念着關內的水土,聽說蕭珺要歸唐,人們無不充滿渴望和期待。圍觀榜文的人群中,一個書生讀者蕭珺的退位懿旨:

“大隋太皇太后懿旨:大勢將定,天下太平,今昭告大隋子民,天命所屬,唐主當興,四海九州,萬眾仰望。念及故土家鄉,思盼離別親眷。太皇太后及隋王,即日退位,攜民內遷,還歸故國。願歸大唐者,三日之內隨軍南去。”

懿旨張貼告民,留在定襄的前隋遺民,漢族子弟,翹首以盼,歸心似箭,一個個比門鎖戶,攜家帶業,都巴不得跟隨蕭珺一起返回故土,隨軍南還。

長話短說,百姓紛紛歸順南去,成群結隊,老幼相扶,離開定襄。沿途護衛的后隋將士,換用大唐旗幟,護送而行。

而唐將李靖、駙馬柴紹親往定襄城下恭候蕭珺,蕭珺與楊政道同乘一輦,緩緩出城,與大唐將領一一見見禮,只覺迎面一人倍感眼熟,那人看到蕭珺,上前一步,撩袍跪倒,俯首拜道:“末將皇甫無逸拜見蕭娘娘。”

蕭珺豁然想起,想當年隋煬帝剛登基時,漢王楊涼起兵造反,正是皇甫無逸的父親皇甫誕抗節不從,大義凜然,這讓蕭珺對皇甫一家肅然起敬,時而今日,蕭軍花甲之年尚能再遇皇甫無逸,頓感觸景生情,十分感懷,便問道:“皇甫將軍,別來無恙?”

皇甫無逸作揖說道:“出征之時,唐主再三叮囑,大隋皇室遺民,只要真心歸順,內遷長城,大唐優禮相待,不異於本國子民。”

蕭珺笑着感言:“如此甚好,老身漂泊多年,終於等到回家之日,勞煩各位將軍前面開路。”

眾人大喜,李靖命皇甫無逸親自護送,一路南下,回歸大唐。真可謂

十載后隋一朝宣,蕭後退位秉承天。

久懷離亂大業恨,心盼盛世貞觀年。

眼望漢人流離苦,身逢戰亂漂泊懸。

歲月消逝草原淚,心緒終歸故國間。

定襄城收復,后隋易幟,招榜百姓移民南歸。唐軍的八百里快報,奏捷京師長安,文武百官紛紛上朝拜賀,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大殿,看着奏章,欣喜有佳,高興得對眾臣說道:“各位愛卿,如今定襄大捷,隋主易幟,歸順大唐,還帶回了子民無數,朕素來愛民如子,諸位愛卿商議一下,看看何處可安置內遷的百姓?”

丞相蕭瑀奏道:“被掠去百姓,多是河東人士,是太行山之東的水土養大,不如就在忻州選址,設置定襄縣安置百姓。”

其他大臣也紛紛同意,贊成蕭瑀的建議。

“准奏。”李世民道:“此事由丞相親往忻州,督辦安民之事。”

蕭瑀道:“臣還有一事,奏呈陛下。”

“蕭愛卿儘管說來。”

蕭瑀作揖道:“前朝皇后蕭氏,此番也將歸順大唐,蕭氏與臣乃是一脈相承的姐弟,微臣不知應當如何安排。”

“嗯。”李世民覺得到是個問題,思量一番說道:“朕欲把蕭氏請回長安,依舊稱之為蕭娘娘,頤養天年,眾卿以為如何?”

隋朝舊事已時過境遷,蕭瑀和隋朝歸降的臣子自然讚賞,唯有一人躬身啟奏:“啟稟陛下,微臣以為蕭氏不能回長安。”

李世民一看進諫之人,不是別人,正是隋朝降將裴虔通,裴虔通曾經參與了江都宮變,又在宇文化及兵敗之時,乘機逃走。後來一路西去,歸順了大唐王朝。

此時蕭皇后流落突厥,宇文化及等人都已死在聊城之戰,再也無人知道江都兵變謀反之事,裴虔通這才整日裝作忠臣,規規矩矩,混在朝中,不動聲色。

好不容易在長安安生了這八九年,如今蕭珺不戰而降,易幟歸順,皇帝和大臣又想把蕭珺恭迎到長安,裴虔通心想若是蕭珺道出當年真相,說出宇文化及累累罪行,自己必受牽連,所以絕不能讓蕭珺回長安。

李世民坐在龍椅之上,見百官之中只有裴虔通反對,便問道:“裴愛卿吶,你覺得為何蕭氏不能回歸長安?”

裴虔通作揖道:“大隋滅亡於百姓造反,蕭氏是前朝皇后,回到京師,只恐百姓反感,人心厭惡,不如救命蕭氏留在忻州,安享晚年。”

“裴虔通!”只見丞相蕭瑀,怒目相視,責問道:“大業年間,百姓造反,如今盛世安定,時過境遷,今非昔比,何必計較往事而難為別人。”

蕭瑀是丞相,裴虔通略微躬身拱手,欠身說道:“蕭丞相息怒,下官知道蕭娘娘是您的親姐姐,不過丞相更該大公無私,以免蕭珺回到長安,引起異端邪說。”

“你……”蕭瑀氣得臉漲通紅。

李世民一看兩人爭執,相持不下,自己畢竟是金口玉言,從中說道:“二位卿家說的都有道理,蕭氏雖是前朝皇后,論輩分也是朕的表嬸,朕胸懷九州,思江海納百川,豈能容不下蕭氏。不如依蕭愛卿之言,恩准蕭珺回朝。”

“皇上……”裴虔通有些沉不住氣,作揖還想再勸。

李世民道:“罷了裴愛卿,從來疏不間親,好歹也讓蕭氏回來與蕭家族人團圓。”

話都說到了這份上,裴虔通也不敢再諫,李世民傳旨命丞相蕭瑀為欽命大臣,前往雁門迎接南歸的塞外百姓。

歷年戰亂,被掠塞北的百姓不僅在定襄,沿途其它地方也有不少擄掠到長城外的百姓,沿途之上爭相歸附,老幼婦孺,士農工商,僧人道士,不計其數,拖家帶口,牛羊車馬,家畜行裝,貫穿前後,零零散散流落百姓也追隨而行,其中更有不少被漢化的突厥人,隊伍更是絡繹不絕。

走了幾日,楊政道掀開車輦掛帘,遠遠望去,只見高山起伏之處,一條長龍蜿蜒萬里之遙,未為壯觀。

楊政道對同在車輦的蕭珺興緻說道:“祖母快看,高山上有長龍顯現。”

蕭珺望了一眼,嫣然笑道:“孫兒跟着出關時,尚在娘胎,豈能認得這萬里長城!”

“哦……萬里長城?”

“是啊,從秦代起,長城那邊就是咱們中原人的家園。”

楊政道好奇的問道:“豈不是要到大唐了?”

蕭珺已有些眼花,皺着眉頭,張望過去,不禁樂道:“過了長城就是大唐,終又重回故土了。”

祖孫觀望長城,已經迫近,欣喜不已,這是一聲戰馬嘶鳴,蕭嗣業催馬趕到車輦跟前,隔着窗帘,抱拳說道:“稟告太夫人,慕容遐將軍病的不行了。”

蕭珺愣了少時,命車夫停下,帶着楊政道下車輦探望。蕭嗣業翻身下馬,扶着蕭珺下了車輦,來到一駕馬車旁邊。

只見一架馬車,上面躺着一個六十多歲的老者,這人鬚髮已經花白,面目憔悴,贏弱無力,已到彌留之際,正是慕容遐。

蕭珺近前問道:“慕容將軍,就要入關了,你可要撐住勁呀。”

慕容遐仰望四周,一抹眼淚劃過臉龐,孱弱說道:“一路之上,微臣如履薄冰,唯恐康蘇密中途反悔,半道叛變。今至長城腳下,再無擔憂。”

蕭珺安慰道:“今已到家,將軍可高枕無憂,過了長城,老身就命人尋找漢人良醫。”

“老臣恐怕等不到了……”話音未落,只見慕容下二目微閉,萬里長城漸漸在目光中消逝,頓時默不作聲,蕭嗣業在一旁輕輕搖晃手臂,連連呼喚着老將軍的名字,而慕容遐已是命歸西天。這才是:

惶惶后隋十載秋,流亡苦楚無盡收。

遠赴草原奉舊主,忠貞長存永不休。

費盡心機回故國,一病終老長城頭。

飲恨命絕家門外,只送亡靈過山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隋王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隋王朝
上一章下一章

六世五主 第187回:遷關內萬民隨女主,望長城老臣逝歸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