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說夢:拓跋珪之死

痴人說夢:拓跋珪之死

關於第73章故事簡介:北魏皇帝拓跋珪在取得柴壁之戰勝利后,為了學習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不斷接觸江南士人,並且受到江南士人陋習的影響,服用寒食散,以至於喜怒無常,枉殺大臣,在其冊立長子拓跋嗣為太子之後,被懷恨在心的次子拓跋紹所殺,太子拓跋嗣又殺掉了作亂的拓跋紹,在眾臣的擁戴下,繼承北魏皇位,拓跋嗣為政寬仁,北魏政局恢復正常。

在這個故事中,拓跋珪在帶領鮮卑拓跋部佔據關東地區后,為了維護自己對當地的漢族先民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拓跋珪所領導的北魏王朝不斷向東晉王朝學習,自己也身體力行的與江南士人加深交往,其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的部族以最快的速度漢化,這樣能夠方便自己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但是隨着與江南士人的交往加深,本來漢化程度並不深厚的拓跋珪看到了華夏文化的魅力,所以不加思索和甄別,對於當時世家大族的一切都全盤接受,結果導致了自己依賴上了江南士人普遍食用的寒食散,最終讓其死於非命。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是三國時期出現的一種中藥,這種藥物是由五種礦石熔煉而成,用現在的話說這種中藥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所以寒食散毒性很大,人微量服用可以治療消化不良的癥狀,但是大量服用,卻能讓人渾身燥熱,衝動易怒,長期服用能使人毒發身亡,史書記載曹操的女婿何宴就長期且大量服用寒食散充當春藥,結果中毒而死的。但是三國時期結束后,因為士族地主階級成為當時社會的統治階級,出身世家大族的士人們世代榮華富貴,整日無所事事,為了尋求刺激,便以服用寒食散為樂,進而引發了一場寒食散的熱潮,這種熱潮一直延續到士族地主階級退出歷史舞台才退去。

其實,介紹完了寒食散這種藥物,我們似乎看到了現代毒品的影子,我們完全可以把寒食散比作古代的毒品。寒食散在當時士人們之間流行,造成了這些士人們在山野之中或坦胸露乳,或披頭散髮,或引吭高歌,或狂奔不止的怪異舉動,而這些士人的怪異舉動竟然被後世稱讚為魏晉風度,所以魏晉風度絕不是先進的文化流派,這種文化是頹廢的,荒誕的,完全不能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們所推崇和學習。

而崇尚魏晉風度的士人們作為當時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的一份子,他們對統治階層的不良影響是多麼巨大,也難怪士族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后,北方大地就因為游牧民族的不斷漢化而狼煙遍地了,西晉王朝隨即短命而亡,而被游牧民族趕到江南地區的士人們依然不醒腦子,仗着有長江天塹作為屏障,繼續以服用寒食散為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行為,並且因為江南地區氣候濕潤,寒食散在士人間的濫用反而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受到南方士人的影響,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從北方蒙古草原來到關東地區,其為了讓自己的部族快速漢化,保持自己的王朝能夠順利的完成入主中原的歷史重任,拓跋珪對於當時的士人文化不加分辨,更不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道理,最終深受其害,使得自己眾叛親離,被兒子弒殺。

而關於北魏皇帝拓跋珪所立的“皇子被立太子,必殺其生母”的祖訓,同樣也是拓跋珪在學習中原文化時,糟粕和精華不分而造成,這跟拓跋珪服用寒食散是一樣的道理。這項陋習源自西漢武帝時期立太子劉弗陵而殺其母鉤弋夫人的典故,漢武帝當時是因為劉弗陵太過年幼而鉤弋夫人過於年輕,其害怕出現西漢初年呂后亂政的情況重演才出此下策,而漢武帝之後,並沒有哪個皇帝將此事作為一種政治制度來執行。但是拓跋珪對此卻推崇備至,竟然將子貴母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來執行。

對於“皇子被立太子,必殺其生母”這條祖訓,足以說明拓跋珪的執政能力還停留在游牧民族簡單粗暴的行事作風上,立子殺母其實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事,畢竟後宮嬪妃都是人,不可能有人為了生個孩子而去死,這就導致了北魏王朝時期,皇室嬪妃們沒人願意為皇帝生育男孩,直到北魏王朝末期,才因為嬪妃胡氏冒死為皇帝拓跋恪,也稱元恪,生下男嬰,元恪感恩胡氏的冒死生子的舉動,而廢止了這條祖訓,但是胡氏為了獲得政治地位能冒死生子,同樣也能冒死攬權,結果在胡氏成為北魏太后以後,其篡權干政導致北魏王朝內部矛盾尖銳,起義叛亂迭起,政權分崩離析,北魏王朝也經胡太后之手走向滅亡了。由此也說明了,這條毫無人性的祖訓間接的滅亡了北魏王朝。

拓跋珪還留有一條比較有意思的祖訓,就是冊立皇后時,必須要備選的後宮嬪妃親手鑄造金人,成功者才可立為皇后,我們所熟知的北魏文明太后胡氏就是鑄造金人的成功者,幸運的成為了北魏王朝的掌舵人,主導了被後世人們推崇的孝文帝漢化改革。關於拓跋珪立下篩選皇后要“手鑄金人,成者為吉”的原因,我們現在的學者們仍然再不斷的探究和討論,我認為這條祖訓充分說明了鮮卑拓跋部儘管進入了基本完成漢化期,但是距離基本完成漢化還有一定的差距,這條祖訓正是游牧民族文化中蒙昧和原始的占卜觀念的重要殘留,事實上,在十六國時期的中前期,很多游牧民族的首領都根據讖言或者奇異景象來決定自己部族的未來走向和國家大事,這同樣也說明了,這些游牧民族在漢化的過程中,仍然保留了一些原始的,蒙昧的文化觀念,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拓跋部同樣不能免俗。

但是,儘管這些游牧民族仍然殘存原始的文化觀念,但同樣也基本接受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的洗禮,在拓跋珪被次子拓跋紹弒殺之後,外逃的太子拓跋嗣聞訊趕回,結果被朝中大臣眾志成城的推選為新的皇帝,這也就說明鮮卑拓跋部已經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忠君愛國的核心思想,儘管拓跋紹弒父篡位成功,但是皇帝寶座還沒坐熱,就被已經確立為太子的拓跋嗣所殺,拓跋紹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其發動的政變也就已失敗告終了。

拓跋嗣繼位后,並沒有趁着佔據關中地區的後秦帝國走向衰落之際,而對其趁火打劫,而是加緊整頓內政,積蓄國力,加快鮮卑拓跋部的漢化進程,並且對於稱霸北方蒙古草原的柔然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使得柔然在南下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北魏王朝的國力也保持了蒸蒸日上的節奏。拓跋嗣的一切執政舉動為北魏王朝能夠迅速的結束十六國亂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認為,如果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拓跋部不能夠完成結束十六國亂世的歷史重任,崛起於北方蒙古草原的柔然部族必將趁機南下,到時我國的歷史又會呈現出另外一番景象,但是即使柔然族群進入中原地區,因其文明程度同樣與鮮卑拓跋部無異,歷史的洪流也不會因此改變,因為追求平等民主幸福的百姓萬民始終在為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標不斷的奮鬥,而作為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的士族地主階級因為其自身的虛偽性和自私性必將被百姓萬民所拋棄,庶族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的時間不會因此改變,所以,不管北方大地上的形勢多麼錯綜複雜,九州必將一統,新形成的漢族先民和中華文化必定要延續至今,只不過,北魏王朝的統治者們充分的順應了歷史潮流的走向,使得十六國亂世的終止於北魏王朝。

其實,十六國時期的歷史發展到北魏王朝佔據關東地區之時,各個進入中原地區的游牧民族在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上已經難覓差異了,整個民族大融合的血腥期最主要階段也即將落幕,只不過歷史在等待一個或者幾個英雄而已,這些個英雄可以是任何一個游牧民族或者漢族先民的人物,只不過北魏王朝為這個時代提供了數個順應歷史潮流而動的英雄,所以北魏王朝最終完成了北方地區的統一。

與北魏王朝的統治者相比,在這一時期能夠稱之為英雄的也就是北涼國主沮渠蒙遜了,後秦皇帝姚興半世英名,半世糊塗,難算英雄,可惜的是沮渠蒙遜只是一個人在戰鬥,其太子沮渠牧犍性格懦弱,只會在後宮佳麗間爭風吃醋,北涼政權的命運我們也就可想而知了。並且沮渠蒙遜此時已經年老體邁,如果沮渠蒙遜能活上百歲,興許歷史還真要改寫,可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沮渠蒙遜又不是神仙,反觀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真的是後繼有人,雖然自己晚年不幸,但其所立的太子拓跋浚可是虎父無犬子,不但平定了內亂,順利登上皇帝寶座,還穩定了國家內部,消除了邊患,其對北魏王朝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他生出了一個雄才大略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最終結束十六國亂世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沮渠蒙遜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的身後之事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說說十六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說說十六國
上一章下一章

痴人說夢:拓跋珪之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