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藝術知音與文學批評

第四十八章 藝術知音與文學批評

自古道:“同好易得,知音難覓。”在音樂領域,單憑聆聽音樂旋律,確實不容易知曉樂曲初創者的內心想法和意欲表現。如果有誰僅是聆聽音樂,即刻能夠與創作者心靈溝通,並且還能夠完全理解旋律中的內涵,那麼像這樣的聽眾,相對音樂創作者而言,也就是常言讚歎的千載難逢的知音了吧。事實上,無論音樂,還是文學,凡一切堪稱藝術性作品,在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若能夠達到上述音樂領域的“知音”程度,或許真的是千載難逢吧。於是,人們禁不住要問:“世間時常哀嘆的知音難逢究竟為什麼呢?”下面,我們暫且撇開文化中最為抽象的音樂不談,僅是針對文學領域一樣普遍存在的“知音難覓”問題,通過例舉稽查,來幫助大家明辨因由吧。

如同上面已經提到的,關於“知音難覓”的話題,雖然起自音樂,卻普遍存於一切藝術領域,而且在文學界,確乎更加通俗易懂;也就是說,針對作家及其文學作品而言,真正的知音難覓一樣屬於司空見慣的現象。自古至今,在文學領域,但凡敢於自稱屬於某某作品“知音”者,也就是那些已經公開談論文學作品的人們,他們有的只是一般閱讀欣賞者,有的多是作家或專業藝術評論家,而有的確切的說就是權勢階級,比如帝王將相之流。然而,在身份、地位、教育和學識等方面,儘管他們存在顯著性不同,但無一例外的,他們難免都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缺點、不足或誤區。

第一個就是“多賤同而思古”。如何理解這話意思呢?例如《鬼谷子·內楗》開篇有言:“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簡單解釋這一段話,就是說,即便宮廷官府中的帝王將相們,他們對於生活在同一時代,甚至就是眼前身邊的賢達能人,也不懂得珍惜敬重,反而對於風聞傳說的,尤其是特別遙遠的所謂名家高人,不僅是極力羨慕和熱切期盼,甚至不遺餘力地吹捧不已。再比如,當初韓非的作品《儲說》出來之後,秦始皇讀罷,恨不能即刻就要面見作者;另外,正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名聲遠揚之中,漢武帝讀後,隨即感慨不能與作者生活同時。然而,韓非的宿命,竟然是被毒死在秦始皇的監牢裏,至於司馬相如的命運,亦不過始終被帝王視為倡優而已。究其根本,誠如東晉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所言:“貴遠而賤近者,常人之用情也。”

第二個即“崇己抑人”。例如班固與傅毅,他們二人文才相當,而班固批評傅毅“下筆不能自休”。其實,在作家之間,類似這樣互相評頭論腳的事情,原本自然而然,純屬司空見慣。像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一文中,當提到陳琳時,就說過:“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另外,因為丁廙(公元?-220字敬禮三國時沛郡人魏國文學家)曾經於請教曹植修改文稿時,大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文稿名聲好壞,始終都是我自己來承擔,誰去在乎是否有人給我修改過文稿呢。”為此,曹植特別讚賞丁廙,並評價丁廙前面說的話“通情達理”。但是,當時的劉修(生卒不詳字季緒荊州牧劉表之子官至東安太守留有詩賦頌等)卻因為特別喜好評說他人的文章,竟然被曹植比作古代熱衷貶低聖賢帝王的“碎嘴子”田巴(戰國時齊國善辯的人曾被魯仲連駁倒)。由此,亦不難看得出,曹植對他人的評價,明顯帶着個人喜惡的偏見。所以,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講出來“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話,絕不是空穴來風啊。

第三個就是“信偽迷真”。西漢末年,有一個辯士叫樓護(生卒年不詳字君卿齊人祖輩世代行醫曾隨父親在長安行醫出入貴戚家)不知在何種場合下,他曾經評價文章時說過,司馬遷能夠寫出來《史記》,都是請教東方朔的緣故。然而,聞聽此言的桓譚竟然也說,《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就是東方朔的原話。像這樣一種市井閑人的無聊扯淡,竟然還能被名人大家引用來當成事實評語。所以說,但凡專業作家或名人賢達,如果再評價文章時,不僅不應該信口雌黃,由此也應該懂得為何要謹小慎微評說文章的道理了吧。

通過舉薦上述事例,顯而易見,回顧以往針對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的評判歷史,當置身世俗社會,並跨入文學批評的門檻之後,迎面首先遇到的就是像秦始皇、漢武帝一樣的顯赫人物,他們即使個人的眼界敏銳,但是對於作品和作家的評估,卻最常墮入“貴古賤今”的流俗。其次,就是類似班固、曹植等名人雅士,儘管他們自身才學不凡,但卻過於自以為是,時常僅憑個人偏見評說他人短長。再者,有的評論文章者,本身就是門外漢,他們評書戲說,不過就是插科打諢而已;儘管如此,有的專家學者,竟然引用流言蜚語,甚至將其當成了真憑實據;前者即樓護,後者則桓譚。所以說,當初楊雄寫完《太玄經》后,在請教劉歆時,劉歆衝著楊雄直言不諱地說過:“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類似劉歆這樣一種,為將來會把前人殫精竭慮的文學作品,當作蓋醬罈子的家什,近似棄若敝屣的過度擔心,反而不是純屬多餘的閑話,或杞人憂天的笑話,竟然還一語中的,並且變成了世間延綿不絕的情景再現和實話實說了。

時至今日,評價文章或批評文學之所以困難重重,其根本原因究竟何在呢?人世之間,像麒麟與小鹿,或鳳凰與野雞,按說在他們兩者之間,說天壤之別亦不為過吧,進行分辨區別不應該是難事。至於珠玉與碎石的差別,甚至拿到亮光下面,即便肉眼辨別,也能易如反掌。但是,據《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有一種名叫“獐子”的小鹿,在魯國有人卻當成了傳說中的神獸麒麟。在《尹文子·大道上》中,提到楚國境內有的人誤把野雞當成了鳳凰;同樣是這本書上,還講了一個魏國人,因被他人矇騙,竟把美玉當成石頭扔掉了。在《闞子》(闞子或即闕子縱橫十二家之一待考定)一書里,說是一位宋國人,始終把燕國石頭當作珠玉一樣珍藏。所以說,即便在外表差別上十分顯著的兩件器物,竟然還會有人無法辨別區分開來,那麼像隱含着不同氣質和諸多情懷的文章篇籍,誰還敢說區別優劣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呢?

自古至今,書海浩瀚,汗牛充棟。單就區分、比較或評價文章作品而言,絕不僅是在質量上給予優劣、好壞、是非一類“非此即彼”的簡單劃分,而是需要針對形式內容上的蕪翠繁多和錯綜複雜,給予重點辨析及分層說明。在這其間,凡涉及到作者與讀者方面,尤其是文章評說者,即便屬於專業的文學批評家,也會因為各自知識水平的高低不同,加之個性偏好的條件因素,所以得出的結論,必定會千差萬別,而不可能面面俱到。例如性情慷慨者,閱讀激情揚昂的辭藻,忍俊不住擊節慾舞;性格含蓄之人,沉思精緻縝密的語句,按耐不住也會喜形於色;熱心喜慶熱鬧者,見到瑰麗華彩的字詞,難免心潮彭拜;喜好獵奇爭勝者,遇到怪誕詭異的文章,即刻凝神定氣。所以,對於適合心意的,一般會有習慣性的讚賞稱頌;對於不稱心如意的,經常性會是挑剔性的摒棄排斥,類似這種往往就是依賴一己之見,來評述千姿百態文章的言行舉止和心理模式,如同《淮南子·汜論訓》所說的“東面而望,不見西牆;南面而視,不睹北方。”道理一模一樣啊!

所謂世間經驗之談,莫過於親自操練過千首樂曲者,必定會懂得音樂的妙趣所在,而見識過千口寶劍的人,自然不難辨別利劍的真假優劣。因此,若擁有比較全面地分析文章是非得失的判斷能力和批評水平,其中所謂的得道法門,或說必由之路,就在於事先須有十分廣泛的文學書籍閱讀和生活知識積累。這恰似見識過高山險嶺的巍峨俊俏,即刻會明白小山土丘的矮平單薄;亦如領略過大海波浪的浩瀚洶湧,隨即便知曉小河漣漪的纖細微弱。唯有這樣的經歷,才有可能克服個性私心的輕重偏向;只有如此見多識廣的實踐,方能擺脫人情好惡的短長束縛。然後,才有可能真正像桿秤一樣的公平衡量,亦猶如明鏡一般真實反映。擁有了如上能力基礎之後,如果開始評價文章時,只需要從六個方面入手:第一是要看作品選用的格式為何,也就是體例、體裁的類別歸屬;第二是審視作品的遣詞造句,看是否規範恰當和色彩豐富;第三是對比作品繼承、變化和發展的程度多寡;第四是辨別作品主題和引領方向的正邪對錯;第五是分析作品引經據典或寓意例舉的準確與否;第六是權衡作品音韻節律的和諧水平如何。其實,經過這樣六個方面的深入思考之後,一部作品的優劣判斷,隨之昭然若揭了吧。

亘古至今,任何文章都是作者有感而發的產物,而文學批評就是通過作品本身,來找尋出來書寫者,於創作之時的全部感受和所有情懷。這就如同循着水波找尋流水的源頭一樣,儘管源頭遙遠幽深,但必定有跡象可尋。雖說時代間隔或路途遙遠,在瞬息萬變的時空維度內,若隨時隨地都能與作者促膝交談的設想,近乎天方夜譚。但是,在任何維度之內,但凡通過文章,只要有足夠的明察秋毫,即可全面剖析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內涵……這正是堪稱“文學批評家”的能力水平所在啊。所以說,不必抱怨作品的古奧深邃,只須擔心批評家的鞭長莫及吧。譬如《呂氏春秋·本味》中的故事,曾經俞伯牙鼓琴志在山水之時,鍾子期聆聽應聲:“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而當俞伯牙的旋律心繫流水之際,鍾子期聞樂高呼:“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像無形音樂尚能夠擁有知音如此,而有形文章又何必哀愁批評之難呢?事實上,心與心之間的遙相呼應,恰似眼睛觀察世間萬物,眼睛查看愈發細緻入微,內心才能分辨的愈發清晰到位。然而,世間庸常的觀察者,痴迷於事物的外部表象,不經過深入細緻的辨別,時常品嘗和熱衷吹捧的不過是一些淺薄劣等的產品而已。因此,莊周曾經譏笑人們喜愛《折楊》《皇華》的庸俗,而宋玉最為傷感少人熱衷《陽春白雪》的高雅。再者,前有屈原在《楚辭·九章·懷沙》中悲歌:“文質疏內,眾不知余之異采。”而其弦外之意,則是凡能夠知道他的歌中異採的,就是他的知音;後有楊雄於《答劉歆書》裏宣稱:“心好沈博絕麗之文。”這裏面言外之意,就是着重強調他自己特別不喜歡膚淺寡淡的字詞語句。所以說,唯有見識淵博而能夠欣賞和鑒別他人作品深意的人,才能獲得心有靈一點通的欣喜和快慰。這猶如春暖花開之際,凡登上高台欣賞季節美色的人們,都難免擁有心花怒放的情懷;亦如同只要有着美味佳肴的飯店,必定能夠食客雲集的道理一樣,原本都是那麼的簡單淺顯。人們都知道國色天香的蘭花,佩戴在任何人身上,整個人都會飄逸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同樣,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民族、區域、國家特色文化中的精華,必須細細品味,才會懂得其中由來已久的獨特魅力和絕色韻味。一切渴望成為藝術知音,一切願意投身文藝批評隊伍,一切自覺追求文明品格和優雅高尚的人們,還是請你們慎重對待上述的事實和分析吧。

總而言之:洪鐘萬鈞鍛造易,沒有夔曠定音難;書架好書萬千冊,不懂評價徒茫然。聲色奢靡誤家邦,金聲玉振興文明;通曉本章知音事,不負世間著述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心雕龍新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心雕龍新譯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藝術知音與文學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