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溯源

正文 第一章 文化溯源

為什麼說,文化所包含的道德內涵,可與天地日月同生同滅呢?因為色彩有紅黃的差別,體型有方圓的區分,而日月交替才能呈現天象的絢麗,山川跌宕方可感受地質的紋理。

這就是所謂

“道德文章”的根本。仰觀日月星辰的閃爍,俯察地理山水的風光,衡量高低尊卑的位置,天地兩儀依次確立。

在這中間加上擁有自然靈性的人類,

“天地人”始稱三才。人類是五行中的精華,也是天地間的心臟。有了心臟便有了語言,有了語言才有了文化和文明,這就是自然規律。

環顧世間萬物景象,從動物到植物皆有文章:龍鳳色彩絢爛昭告祥瑞,虎豹華美鮮亮展示雄壯;雲霞艷麗凝滯超越畫工匠心,草木花香勝過織錦妙想。

所以外在的美,貴在自然而然。像林間萬籟,亦如竽瑟聲調,而泉石叮噹,恰似磬鐘鳴響。

之所以如此者,因為外形相像,便有類似聲鳴,而文明一旦雛形,隨即規章漸成。

沒有自覺意識的物件,尚且可以熠熠生輝。作為萬物心臟的人類,又怎能沒有文化燦爛呢?

人類文明的起源,如同天地混沌一樣,根本出自太極。最初,人類對自然造化的感受和讚美,能夠表達出來的文字符號,亦不過就是被後來稱為

“易”的圖表和數目而已。易理規章的成形定型,起自伏羲畫卦,終於孔編十翼。

其中《乾》《坤》二卦,《文言》解析甚詳。所以說,言語文字之表現,天地人心之坦露也!

至於《河圖》孕育八卦、《洛書》規範九疇、玉版刻紋鏤空之含義、竹石丹書形狀之意圖,又是誰的傑作呢?

對此,只能說是天啟神諭罷了。鳥書替代結繩,是真正文字的開始。《三墳》述說炎帝、太皞的故事,年代久遠,虛無縹緲,證實乏術。

待到唐堯虞舜權勢交替,業績遺事的文字記錄開始繁榮起來。在這些文字裏面,帝王言行於詠嘆之間,凸顯壯志情懷;大臣獻策在條理之中,初見奏摺謹嚴。

夏禹家國天下,聲名業績恢弘,書錄繁文愈多。歷經殷商至於姬周之初,文采考究勝過記述內容,像《雅》《頌》流傳彌遠,辭藻愈發新穎。

奢靡之風,文王堪憂,故拘羑里而作《周易》,繇辭深淺精微,旨在其命維新。

周公才俊委以重任,光大文化歌賦揚名。孔夫子繼承聖王先哲,刪編六經金聲玉振,微言大義扶危救急,啟迪百姓耳目聰慧,恢弘天地日月光明。

文字自風姓伏羲初創,至孔氏釐定規則,遵從的無外乎文化道德本真。

象形比照河圖洛書,數論卜驗蓍草甲龜。機變仰觀銀河星宿,造化俯察地貌民風。

然後,因地制宜,依人施教,肅清本末,去偽存真。成就輝煌業績,載入文籍華章。

所以說,古代聖賢帝王,深諳

“三才”存亡根本規律,著述立說宣教後世,而後來繼位者遵循歷史文化事理,觸類旁通,再接再厲。

《易經》有言

“故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言談辭令之所以能夠鼓動天下,因為他們傳達正是自然道德的文化規律。

總而言之:天地人間的道德本真,儘管微妙玄虛,但卻無處不在。古代先賢攫取其中的道德精髓,凝結成了仁孝禮儀文化。

既符合龍圖天啟,又順應龜書神諭。銀河星宿與之交相呼應,大眾民生本應順勢作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心雕龍新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心雕龍新譯
上一章下一章

正文 第一章 文化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