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潔癖第一人
?蘇淵打開小箱子,裏面鋪滿棉花,有三個紅色棉布包裹,拿出打開,吃驚道:“田黃三鏈章!”
三枚印章中,左邊一枚為正方形,印文乾隆宸翰;中間一枚為橢圓形,印文“樂天”;右邊一枚為正方形,印文惟精惟一。
三璽的篆刻方式與璽文佈局均有不同,左邊一枚為陽文,佈局採用標準格式;中間一枚也是陽文,樂天兩字居中,左右飾以螭紋;右邊一枚為陰文,採取迴文法排列,整個印面飽滿勻稱、和諧美觀。
最神奇的是採用鏈雕的技法,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沒有任何裂縫黏合的痕迹。田黃石質軟,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破,工藝難度也就可想而知。
當年溥儀在被驅逐出故宮的時候,偷偷帶走許多珍寶,其中有一件雖然很小,卻特別的珍貴,溥儀把這件國寶藏在棉衣里,在以後的許多日子裏,溥儀都一直把它帶在身邊。
後來幾次逃亡,來到東三省,島國戰敗,被蘇聯驅逐,溥儀隨身攜帶的三鏈章不知所蹤,國寶流落民間。
“居然在這裏?”
蘇淵用手把玩着田黃,溫潤如玉,難道是當年老北風打鬼子或是老毛子的戰利品?
這可是絕對國寶,就連乾隆爺都經常抱着它睡覺,可見其珍貴。2006年蘇福比秋拍,明代著名雕刻大師楊玉璇雕刻成的田黃石雕瑞獅紙鎮拍出4167.92萬元天價,創下壽山石雕世界拍賣紀錄,每克是今天黃金價格的400倍。
蘇淵小心翼翼收起三鏈章,算上這塊,自己手裏已經有好幾塊帝王帝後印璽,特別是清代康雍乾,已經可以形成體系,專門弄出一個展廳傳承篆刻和印章文化。
“先生,這是誰的畫?”黑鳳看着蘇淵慢慢打開畫軸,畫面清雅,留白很多,寥寥幾筆勾勒出幾棵迎風傲立的青竹,空靈孤寂的氣質躍然紙上。
“元四家,倪瓚!”
蘇淵笑道:“與黃公望、王蒙、吳鎮三人並稱為元四家。他的畫以山水為主要題材,構圖簡約,意境凄清冷寂、蕭條淡泊。”
站起身,拿起畫展示道:“是不是感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氣溫驟降二十度?”
大家圍上來,雖然黑虎他們不懂畫,可看見這張,也不由得從心底產生一種悲涼孤寂之感,紛紛點頭,好冷談的畫家!
“自古模仿倪瓚的人很多,可真正登堂入室的寥寥無幾,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他們都學不會倪瓚的心理狀態,潔癖,嚴重的潔癖,可謂史上最乾淨的藝術家!”
蘇淵現在過目不忘,每天看各種書籍,對藝術家的平生愛好如數家珍,特別是倪瓚,絕對堪稱極品。
廁所一般是家中比較髒亂差的地方,倪瓚身為潔癖人士,當然格外注重廁所的位置和衛生。他的廁所以高樓為之,高樓下面有個敞口的木格子,裏面裝着許多鵝毛。
每當上廁所的時候,需要先爬到高樓上。排泄物掉到木格子裏,又輕又軟的鵝毛會馬上飛起,將排泄物覆蓋住。
他在上面如廁,僕人就在木格子邊上守候,見到主人如廁完畢,立刻換上新的木格子和新的鵝毛,以保證廁所環境整潔,氣味芬芳。
每天洗澡要換水十幾次,穿戴的衣帽要拂拭數千次。客人來訪離去后,客人坐過、碰過的地方全都要擦洗乾淨,家裏的僕人拿起掃帚抹布就像吃過某品牌口香糖根本停不下來!
就連庭園裏的假山也一塵不染,連梧桐都死好幾棵,為什麼?因為他看到梧桐的樹皮樹葉,絲毫感受不到勃勃生機,反而是怎麼看怎麼覺得臟。
梧桐有落葉?手杖頭上裝一根針,把落葉挑起來扔到外面去。樹皮上有土?每天把梧桐樹擦洗一遍!故宮還珍藏着他還專門畫的洗桐圖,寫過的洗桐詩。好好的梧桐樹,就是被每天洗澡折磨死的!
作為高士,倪瓚是很喜歡喝茶的。一次與友人談論詩文,茶興大發,便派童子去鄧尉山中的七寶泉挑水。水挑回來之後,倪瓚問童子:你挑水的時候,哪個桶放在身前?哪個桶在身後?身前桶里的水,可以用來煎茶;身後桶里的水,就當洗腳水吧!
眾人聽了這件事,都不是很理解,問倪瓚為什麼?倪瓚回答:前者無濁氣,故用煎茶。後者或為泄氣所穢,故以為濯足之用耳。原來是怕童子在路上消化不良,放屁熏到后桶中的水。
某日留一位朋友在家住宿,又生怕他玷污窗明几淨的家,遂整夜蹲守在房間門口竊聽。
偏偏這位朋友咳嗽一聲,被倪瓚聽見。到了早晨,朋友離開,倪瓚便命令家童在家中各處尋找,一定要找出那位朋友把咳出的痰吐在哪裏。
家童找半天沒找到,便在庭院裏隨便撿片樹葉,指着上面被露水浸染的痕迹說:找到了這是痰痕。倪瓚便讓家童把樹葉剪碎,扔到好幾里地之外。
眾人聽完面面相覷,不知道說什麼好!蘇淵笑道:“他的潔癖如此之深,對男女之事更是深惡痛絕,一輩子沒有娶妻。可是朋友們一道聚會,難免要請幾個歌姬來助興。”
“歌姬趙買兒一度很受倪瓚的寵愛,去家中過夜。到家裏,倪瓚的潔癖又開始發作,先讓趙買兒去洗澡。洗完澡后,在趙買兒身上摸摸,覺得洗得不幹凈,便命令趙買兒,再去洗一遍。”
洗完回來,倪瓚又摸摸,好像還是不幹凈,再去洗一遍。
再去洗一遍。
再去洗。
再洗。
洗……
終於,倪瓚下令:現在不用洗了。
怎麼了?
天亮了,你走吧!
中國歷史上名畫家多矣,但像倪雲林這樣的畫家十分罕見,明李日華感嘆道:“此君真繪事中仙品也”,這是一位極具創造力的藝術家,影響六百餘年來藝術的進程。
雲林繪畫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空間形式,雖出於晚唐五代以來大家之脈,但究竟成其一家之法。其畫面目主要有二:一是山水畫,多於寒山瘦水中着蕭疏林木;一是窠木竹石圖,由文同、蘇軾一脈開出,往往只是一拳怪石、幾枝綠竹,略其意趣而已。
造型簡單,甚至畫面有重複之嫌。但就是這樣一種空間形式,後世無數人臨仿,像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一代大師都感嘆難以窮其奧妙。
對其空間的解釋,如從母題、畫面結構等尋找圖像形成的歷史脈絡和時代特徵,進而上升到表意的分析,這種風格學的研究思路,雖不無價值,但也常有不相鑿枘之處。
雲林的空間,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宇宙,受制於他的生存哲學和藝術觀念,從其思想深層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一不可忽視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