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流域(2)

特別的流域(2)

渦河

渦河上游受黃泛影響變遷最大。

渦河發源於開封縣郭廠村,上游臨近黃河,許多上游支流已到黃河南堤腳下。在黃河泛淮的沖刷、淤積下,支流增多,變化無常。中下游則基本保持原貌。主要由河南鹿邑縣進入安徽亳州市。經渦陽、蒙城兩縣,入蚌埠市懷遠縣境,注入淮河。

濉水

濉水發源於江蘇陳留縣西浪蕩渠,向東到江蘇宿遷小河口入泗。在古代淮河,它的位置非常重要,是重要支流之一。

黃河入淮后,濉水在睢寧縣以下多次向南改道,現有新、老濉河之分,即因改道而起。現皆由江蘇泗洪縣入洪澤湖。

泗水

古泗水是淮河下游最大支流。河道深闊,尾閭通暢。沂、沭、汴、濉等都是泗水的支流。南宋時黃河南泛,主要是經古汴水和泗水入淮河,故史書和專業書籍均稱歷史上黃河南泛為“奪泗入淮”。

明萬曆年間,泗水築堤形成固定河槽。徐州至淮陰間泗水被黃河所奪,河床淤高,使沂、沭、濉河下泄通道堵塞。泗水上游來水下泄不暢,在濟寧至徐州之間的窪地滯蓄,形成南陽、獨山、昭陽、微山四個相連的湖泊,總稱“南四湖”。南四湖以下,泗水河道淤塞,南北航運受阻。為保漕運暢通,明、清兩代先後開挖了會通河、中運河等一系列河道,並使原來入泗的支流改道入運河,形成以運河為骨幹的排水系統。

沂、沭河

在漢代以前,這兩條河都是泗水支流,從下邳入泗。北魏到清代1000多年間,沭水多次西泛入沂。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為防沭河侵沂,在郯城禹王台建竹絡壩。從此,沭水西支斷流,並脫離泗水主幹而獨立入海。明、清時為保運河而開挖的六塘河,使沂水

脫離泗水,並以六塘河為歸海通道。

1950年後,政府組織人力開闢新沭河、新沂河,主要以排洪為目的。從此沂、沭有了新的入海口,並使淮河流域形成相對獨立的沂沭泗和淮河兩大水系。

淮河支流和流域裏的河流都因南北發源地不同,形成兩大特點:發源於幹流南岸多源於山區,河短流急,季節性強。特別是夏季暴雨,往往山洪勢不可擋,破壞性較大。北岸支流眾多,大多源遠流長。只是水量有限,有些河流已淤塞成沼澤,或已在歷史歲月中消失。

淮河屬湖泊性河流,流域面積小,低洼積水地多,但出名的湖泊少。僅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等較有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50多年,排澇為田,使許多沼澤地成為圍堰,移民種糧。如幹流中游數十萬畝面積的城西湖、城東湖,現都成為人口密集、阡陌相連的農民聚居地了。

在淮河水利,特別是治污方面,洪澤湖、南四湖、駱馬湖等,位置非常重要。洪澤湖在江蘇境內,面積1960平方公里。隋唐以前,洪澤湖一帶地勢低洼,有很多小湖泊、窪地。黃河南泛后泥沙淤積,致使淮河尾閭不暢,水面增加,把洪澤湖與小湖窪地連成一片,水面迅速增大。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築高家堰,明中後期進一步加築,湖水抬高,湖面進一步擴大,形成現在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

由南陽、獨山、昭陽、微山四個相連的湖泊合成的“南四湖”,元代前僅為泗水流經的一片窪地。黃河奪泗后,黃水、泗水積澱於此,形成湖泊。昭陽湖形成最早,元時稱山陽湖;南陽湖與獨山湖為一體,后運河行經湖中央,將該湖一分為二,西北部分仍稱南陽湖,東南部分則稱獨山湖;微山湖出現於明代,由赤山、微山等幾個小湖泊擴展而成。

駱馬湖是黃河奪泗入淮后沂、沭、泗河在宿遷(現江蘇省縣級市)一帶形成的湖泊。后又逐漸被淤塞。清初,駱馬湖復現,嘉慶年間又逐漸消亡。1950年後,因大修淮河水利,建起大批閘壩與排洪設施,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駱馬湖。

駱馬湖是人力影響水系的典型之一。現在淮河中游正在興建一座大型控制洪水工程——臨懷崗控制工程。建成后在淮河幹流將又會出現一個季節性湖泊。

在古代淮河流域,稱為“澤”的湖還有一連串:滎澤、圃田澤、孟諸澤、菏澤、大野澤、雷澤以及下游地區的射陽湖、白馬湖、博芝湖等。潁水、汝水一帶記載有36個湖沼陂塘。而位於河南正陽、息縣、新蔡交界處的鴻卻陂方圓有400里之廣。這裏澤、湖、沼、陂、塘有一些在歷史上頗為重要。如戰國時道家代表列禦寇,就在圃田澤隱修,著《列子》一書。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域,后多因黃河奪淮、歷史變遷和人力作用,均已消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揭示淮河污染真相:暗訪淮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揭示淮河污染真相:暗訪淮河
上一章下一章

特別的流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