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緒論

1894年11月24日,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在檀香山卑涉銀行華籍經理何理的家中誕生了,它就是中國國民黨的前身。興中會於1905年8月20日易名為中國中國國民黨的創建者孫中山同盟會;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易名為中國國民黨;1914年7月8日,中國國民黨易名為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中華革命黨又易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黨名一直沿用至今。

“百年老店”國民黨曾經有過光輝的歷史。前30年,在孫中山領導下,為推翻清朝統治,國民黨先後組織了十數次武裝起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為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國民黨又組織了“二次革命”、護國和護法戰爭,並且成立了政權;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接受中國**和蘇聯的幫助,共同進行“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為目標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至此,國民黨成為中國政治舞台上的第一大政黨。

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實施中常會集體領導制,實際為蔣介石所控制。1926年6月,國共兩黨共同領導和指揮了北伐戰爭,10個月後基本打垮了北洋軍閥。在此基礎上,蔣介石發動政變,建立了南京政府。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國民黨同意結束10年內戰,再度與中國**攜手合作。與此同時,1938年初,國民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修改領導體制,把“中常會領導制”改為“總裁制”,蔣介石出任總裁。第二次國共合作保證了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成為國民黨最後的輝煌。

“百年老店”國民黨曾經有過不光彩的歷史。蔣介石在建立南京政府的同時,開始了以消滅中國**領導的武裝力量為目標的10年內戰,多少革命者和**員犧牲在國民黨的屠刀下。中華民族第一次反侵略戰爭勝利后,全國孫中山在思考中國的未來人民為趕走日本侵略者而感到歡欣鼓舞,蔣介石卻不顧民意,發動了以消滅中國**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為目標的全面內戰。結果眾所周知,中國國民黨遭到前所未有的失敗,南京政府被推翻,只有蔣介石集團逃到台灣偏安一隅。

國民黨在祖國大陸的大失敗,是人民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在蔣介石、蔣經國領導下,國民黨在台灣統治的前39年間,政治上繼續實施**統治,經濟上加速轉型和發展,大陸政策上堅持兩岸是“法統之爭”,“外交”上反對“划峽而治”和“台灣地位未定論”,同時嚴厲打擊“**勢力”。在蔣家父子統治時期,國民黨主持下的台灣,社會有了長足進步,經濟有了重大發展,民眾生活水準明顯提高。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嚴家淦繼任“總統”,蔣經國出任國民黨主席,三年後兼任“總統”。蔣經國晚年,在內外形勢所逼下,國民黨在島內民眾呼聲最高的三個關鍵問題上有所調整:一是結束“戒嚴體制”,二是開始“政治革新”,三是開放部分台胞赴大陸探親。蔣家父子在退出政治舞台前,中國國民黨或多或少向中國人民有了一個交代。

國民黨的歷史,從李登輝上台後一切都發生了重大改變。李登輝出任黨主席后,中國國民黨開始全面蛻變:在“本土化”的口號下,它已蛻變為執行李登輝“和平走向分裂”、“以拖待獨”路線的工具,把“兩國論”納入國民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政治任務提示案》,屢屢挑戰一個中國原則,配合西方打“台灣牌”以干涉中國內政,多次帶來兩岸關係的緊張;在“民主化”的口號下,它已蛻變成李登輝排除異己、改組權力構成的工具,內鬥激烈,數次分裂,多次帶來黨內危機;在“政黨政治”口號下,黨主席李登輝有計劃、有步驟地削弱國民黨,造成黨內內耗嚴重,信念喪失,自毀長城,面臨在野黨的步步緊逼,執政基礎全面動搖,乃至在2000年3月18日舉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喪失執政權。

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是在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而奮鬥;蔣介石領導下的大陸時期的國民黨,曾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出過力,終因與人民勢不兩立而被打敗;蔣介石、蔣經國領導下的逃台後的國民黨,推行**獨裁統治而被台灣同胞所不齒,但因發展經濟有方和最後啟動“政治革新”而或多或少留下一點名聲。更因為國民黨能夠堅持反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不失中國國民黨的傳統。李登輝領導下的國民黨,執政基礎已經全面動搖,大陸政策只能激化兩岸關係的緊張,“務實外交”陷入困境。這就是中國國民黨的蛻變。

2000年3月,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失去經營50餘年的執政權后,陷入了一場更為深刻的發展危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揭示台灣政局世紀之變:國民黨下台內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揭示台灣政局世紀之變:國民黨下台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