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其實我們是靠土地養活的(圖)
在我成年後,一直在天津這個北方大城市裏工作和生活,經常會遇到很多的民工來到城市裏謀一份職業,我自己也去派出所辦理過贊住證,憑心而論,城市對待農民不夠真誠也不夠科學。在我小時候,老師家長為了讓我們好好學習,會用兩個詞來恐嚇我們,一個是:“如果你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去當農民,去種地”。第二個是:“如果你不好好學習,長大了你就去掃大街。”其實這兩個恐嚇並不高明,第一我那時不覺得當農民有什麼不好。因為每到豐收的時候,地質隊的幹部群眾家屬都會蜂擁而出到地質隊外邊的農田裏刨農民剩下的農作物,比如荸薺,山芋,花生、棉花、芝麻、麥子等等。那情形跟現在農民到城市裏來淘點城市人不要的東西,干點城市人不幹的活一樣。語文書里有過一篇文章叫“落花生”,要不我說文學是個挺不夠意思的東西,本來一個沒有情趣的事情,卻被那個作者寫出了風花雪月。他說一家人通過勞動然後品嘗花生,然後感受人生多麼美好呀。其實那是扯淡呢!真正的落花生是這樣的,每到農作物豐收的時候,農民們會將農田都牢牢地看起來,而我們這些地質隊的工人階級的家屬和孩子就手提着籃子在農田四周遊盪。如果是花生地,農民就將土細細地篩一遍,絕不會輕易拉下一粒花生。等農民將花生收完了,確信絕對是沒有剩下的了,那麼我們就提着籃子像獵犬一樣撲上去,細細地過濾每一寸土地,在裏面刨農民剩下來的花生。這是真正的“落花生”,沒有什麼美好的。農民確實已經將花生收光了,但百密必有一疏,我們就要在這樣的難度下再找出花生了。確實很為難,不過,我們真的可以找到,通常會找到因為鋤頭刨了兩半的,但這絕不影響吃,有的時候還能找到整個的。花生一般都是兩粒花生米的,但有的時候我能找到四粒的,一般情況是我們誰都不說話,就埋頭找呀找。天道酬勤,我們總是能找到農民們拉下的。而每到這個時候,農民們就是一陣心疼,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收的再仔細一點。地質隊這些家屬和孩子之間也有競爭,但競爭的很有秩序,通常是在農民確信沒有剩餘農作物的土地上我們大家劃分,各自在各自劃分的地上找。傳說中有一次收山芋,有一個地質隊家屬子弟竟然找到了一個重達好幾斤的大山芋,當時捧着就跑回家了,惹得農民好一陣傷心,也令我們無比羨慕。不過這是一個傳說,只是說有這麼一個人和這麼一件事情,具體是誰、誰家就無從考證了。收山芋、花生、芝麻、麥子、棉花這樣的農作物是在旱地里干,還能揀到一點殘餘的。但收穫荸薺的時候卻是在水田裏干,需要在泥巴裏面找,這個難度比較大。而且,農民也不敢肯定就能收乾淨,於是我們就提着籃子在水田四周站着,但農民是絕對不讓我們下田的,即使是他們收過的地方也不許下田,因為他們還要再收一遍。農民也很緊張,一邊收,一邊要緊盯着岸上的拎着籃子的工人階級的後代們。一如改革開放后大城市的小腳老太太緊張地盯着一個個剛進城的農民一樣。我們就像不懷好意的乞丐們一樣在田邊等着,看着那些飽滿的農作物被放在筐子裏和籃子裏。偷也偷不到,搶也搶不到,所以農民收穫的時候,我們只是看看,就當成節日了。雖然能搞到手幾個荸薺的可能很小,但看也是一種快樂,看可以引發想像,想像就可以是快樂的。那時候我想,我要是這些農作物的主人該有多好,該有多好。這種感受就好比如今一個農民站在城市的大廈下邊看幾眼,雖然與他無關,但總算是看到一樣。這個回憶一直在告戒我,真正養活我們的,讓我人模人樣地活着、工作、思考、過性生活的其實是土地,是那些在土地上勞作的高貴的勞動者。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看,我們不過是農民養活的一群城市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