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娃娃張柏芝(1)
兒時的張柏芝,稚氣的臉上透出強烈的表現欲。抗日戰爭時期,大量的內地人為了逃避戰爭,從內地來到香港。這些人大多是難民,他們不可能像那些有財有勢的人物,直接融入香港主流社會,只可能遊走於社會邊緣。於是,他們之中一部分有點財勢的人,在尖沙咀落腳,大多數窮苦者,只能在現在的佐墩道至油麻地一帶搭棚戶居住。從那時起,這一帶便成了香港的邊緣,也成了魚龍混雜之地,生存競爭,比維多利亞海港對面的香港島,更加激烈,也更加表面化。到了全國解放之前,又有一大批難民從內地進入香港。此時,除了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即使有點身家的,也已經很難在尖沙咀一帶立足,只能退而求其次,落腳在佐墩道至油麻地一帶。這些人的到來,使得這一地區的居民成分更加複雜化,生存競爭也開始如火如荼。看早年香港警匪電影,幾乎無一例外要提到油麻地。那並不是藝術家的創造,也不是聳人聽聞。當年的油麻地,確實是香港黑社會的集散地,也是各派勢力爭奪地盤的拉鋸地帶。黑幫的大佬以及總部或許並不設在此地,可是,這個地區,那些年輕人如果想在香港那樣一個高度殖民化的社會中出人頭地,背後就一定得有黑勢力支撐。因此,五、六十年代在這一地區成長起來的青年,或多或少都與黑道有些瓜葛,否則,他就很難立足。提起這一地區,香港人只會有一個詞來形容:品流複雜。五十多年前,這個地區確實如此,所以,這個評語也算恰如其分。但到了今天,這一地區已經高度發展。香港島地域畢竟太小,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香港社會有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佐墩道、油麻地、旺角等地,都異常的繁華起來,成為了九龍區的中心區域。但相對而言,與對面的香港島相比,這裏還是香港草根階層的居住地,普通市民,如果想在香港社會嶄露頭角,有一個捷徑,那就是走進演藝圈。許多人從這片區域走出去,隨後,他們的名字開始家喻戶曉。張柏芝是其中之一,而且,相對於從九龍半島走出去的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等人,她出道的時間,要晚得多。1980年5月24日,張柏芝出生了,她的出生地是油麻地和佐敦之間的八文樓。張柏芝的父親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出生在上海,童年和少年時代在中國內地生活過一段時間,後來才到香港。她的媽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國人,不過,不是人們所理解的那種金髮碧眼,她的頭髮介乎黑色和棕色之間,加上眼睛的顏色又不是很明顯,如果她自己不說明,人家還以為她是一個很外國化的中國人。剛出生的時候,張柏芝身上的西方人特徵是很明顯的,尤其是她的頭髮,偏向棕色而且帶點捲曲,外形又是胖乎乎的,簡直就是一個洋娃娃。媽媽非常漂亮,是絕對的大美女一個,而且是那種大眾型美女。在外觀上,柏芝更多地繼承了母親的優點,所以,從小就是一個漂亮的洋美人,人見人愛。隨着年齡的增長,她身上的西方人特點反而漸漸消失了,尤其是頭髮越來越黑,而且不再捲曲,基本上成了直的,如果她不說,別人幾乎看不出她是一個混血兒,差不多認定她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了。從小,張柏芝就喜歡唱歌。儘管她的嗓音不是太好,有點沙啞,和她的性格很諧調,帶些男孩子氣。可這並不影響她的愛好。張柏芝童年生活的環境很雜,一出門就是街鋪,鄰裏間彼此都很熟悉,就像中國那種傳統小鎮上的生活,誰家的情況都為鄰居所熟悉,彼此間感情很好,相互照應。因為父母有着非常好的人緣,鄰居們也就特別喜歡張家的孩子,見了面,都喜歡逗一逗她們。鄰居都知道張柏芝喜歡唱歌,常常會對她說:“柏芝,唱支歌給姨姨聽。”於是,張柏芝便唱起來,唱得非常認真。她唱完之後,還像電視上的歌星一樣,向大家致禮答謝,大家也就熱烈地鼓掌支持她。年齡稍長,進入學校之後,學校組織的文娛活動,是張柏芝最喜歡的。她是班上一些文藝演出的積极參与者和組織者,只要遇到這類活動,她就渾身興奮,唱歌演戲,她都是主角,自編自導自演,每次都能獲得同學和老師的肯定和讚揚。回到家裏,她也組織兄弟姐妹們一起演戲。在家裏,她不是最大的,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和她同母不同父。姐姐的性格沒有她活潑,就是兩個弟弟,也沒有她那麼強的指揮欲、駕馭欲,她在家裏指揮一切,常常將他們召集在一起,排演一些節目。那時候,正是周潤發走紅的時候,周潤發演的《上海灘》,在香港播出后,迅速掀起一波狂潮,女孩子,將周潤發內定為自己未來的情人,男孩子則將周潤發視為模仿對象,周潤發在電視中的裝扮,成了香港街頭最流行的服裝,他那款白色風衣,被人一搶而空,而且,一夜之間,街頭出現了很多戴禮帽的男人。當年的張柏芝還非常小,但這並不影響她喜歡周潤發,《上海灘》成了她最喜歡看的戲,也成了她最喜歡演的戲。她當然總是演馮程程,每次演的時候,對許文強都愛得不得了,幾乎是要生要死。年齡太小的張柏芝並不清楚這其實就是愛情,就是她的初戀。她只是喜歡許文強這個角色,也喜歡戲裏的馮程程。在戲裏,馮程程是愛許文強的,她認為自己就是馮程程,因此也一定要愛許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