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乞丐
806
這個城市的浪漫氣氛多多少少跟乞丐有關,怎麼說呢?在這個洋人僑居的城市,他們的浪漫需要甚至延伸到城市裏他們要去的每一個角落,當然主要是酒館、車站或其他外國人常常出沒的地方,於是,洋乞丐就這樣應運而生,販賣或加強一點身在異鄉的浪漫———也許並沒有常人想像的那樣是多麼悲慘———小提琴獨奏、老薩克斯或小號什麼的,那是他們的勞動,也不管有人沒人,他們都一直拚命地拉着,就跟《泰丹尼克號》快沉沒時那支樂隊的表現一樣,這種感覺帶給人的東西是跟只會伸手要錢什麼也不會的中國乞丐完全兩樣的。
807
哈爾濱還有一個別稱是“米黃色的城市”,這是因中東鐵路工程局到達哈爾濱后,建起一大片米黃色的、風格迥異的高層建築和庭院式住宅。如建於1906年的哈爾濱建築大學舊樓就是。
因為黃色歷來是中國皇帝專用,所以,在哈爾濱點綴的成片的米黃就有了很特別的意義。
808
在哈爾濱早期建設中,先後有27個國家和近30個地區的僑民移入聚居。其中占相當比例的猶太人留下的猶太式建築民族特色濃重,當然猶太人的經商傳統是否也留在了哈爾濱人的記憶里就不確知了。
809
我說過,我早晚都要到哈爾濱去看看她的姑娘,是冰清玉潔的那種童話般皮膚的姑娘。
哈爾濱的姑娘都集中在中央大街,這條街始建於1900年,街道兩側的建築風格多種多樣,有名的建築71棟,有人說它涵蓋了歐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發展史,它還是哈爾濱集休閑、遊覽、購物為一體的步行街。比較來比較去的,也許整個北國就這個地方最讓我流連忘返了。
810
太陽島位於哈爾濱市區松花江北岸,是松花江的一個沙洲,既為沙洲,水底沙細坡緩,踩上去的感覺真是舒服之極。游泳或玩水,或躺在沙灘下閉目享受日光浴,都能讓人放鬆。
別的我去過的地方都不記得了。
811
有一個在上世紀80年代才消失的東西叫火坑,這東西聽起來就很嚇人。更嚇人的是大才子章炳麟對它的分析:北方文化,日就鄙野,原因非一,有一事最可厭惡者,則火坑是也。男女父兄子弟妻妾姊妹同宿而無別,及於集會,無所顧忌,則德育無可言。終日煬火,腦識昏憒,故思慮不通,則智育無可言。燥熱既甚,筋絡弛緩,地氣本寒,而女子發育及早,未及衰老,形色已枯,則體育無可言。故欲化導北方,以屏去火坑為極。
812
阿成曾在《哈爾濱人》中記說:
“在深山老林里,那些行人、獵人、勘探隊員等等,常可以看見一些木房子,那種木房子都很簡陋,有時有人住,有時沒人住,空着,我發現,在林區你只要發現了這種木屋,就等於發現了食物。因為這種木屋裏不管有沒有人住,屋子裏都肯定有食物。你進去就可以做着吃。假如你到的是一戶人家,又恰好這一家裏沒人,你仍可以自己在這裏做飯吃。吃過了,有錢,你就扔下一點兒,也可以扔下你所打的獵物,如果沒錢沒有獵物,你就走你的。只是走的時候,你就把頂門柱朝着你走的方向在地上一放就行了。等房主人回來,知道你是朝哪個方向走了。知道你朝哪兒方向走———這也是一種文化,叫它‘驛站文化’、‘流人文化’或‘行人文化’都成。”
不論怎麼稱呼,這說的都有點像童話里的故事。
813
20世紀初,哈爾濱“意外”地成為了國際性商埠,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民族資本的發育,另一方面是日俄的進入,侵略之下,確也造成了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