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 虹口活動影戲院
1908年虹口活動影戲院
把電影放進電影院
20世紀最初的那些年頭裏,儘管電影的放映在大城市內已經相當常見,但中國人自己拍攝電影的觀念尚未生根,除了任慶泰的攝影活動,同期內地並未見有其他中國人攝製電影的記載。推動這個局面產生變化的,是專門的電影放映場所的大量出現,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片源的需求。
電影大歷史:從茶樓到影院,從看客到觀眾
根據現在所能看到的史料記載,中國人第一次看到電影,是在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一大號叫“又一村”的茶樓里。那時,電影這種“西洋法術”是穿插在唱戲、“雜耍”、“戲法”這樣的節目間放映的。看客們一邊喝茶,一邊嗑瓜子,在他們的身邊,小販們不停叫賣着吃食。然而這“西洋京劇”有時竟然要比譚老闆的絕藝更為驚人,當他們看到外國的皇帝駕車出遊、印度人執棍跳舞,甚至金髮的少女洗浴嬉水時,不由得會大聲叫一句:“好!”
然而電影畢竟不同於唱戲,它的光影必須置身於黑暗之中方能得以顯現,於是茶樓為它開闢了單間,單獨售票。然後電影的生意越做越好,茶壺裏的水漸漸養不下這條大龍,“活動影戲院”這個專門的名詞出現了。從戲園、茶館裏脫身而出贏得自己獨立的地位,也許是這百年來在市場營銷的角度上中國電影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如果說**十年以後,中國電影院多廳化的改造,使得電影這個商品可以像超市裏的飲料一樣任人挑選,那麼當年的那一步則是把電影從“康師傅”的包裝盒上拆下,單獨地擺上了貨架。
那個西班牙商人雷瑪斯就是貨架前的一個成功的推銷員。1908年的時候,他已在上海定居多載,並積累了相當多的放映電影的經驗,作為一個深諳上海市民趣味的“中國通”,他修建的“虹口活動影戲院”有着成功的包裝,儘管只是一個鐵皮屋子,它的經營項目卻非常明確———一家只放映電影的“專業影戲院”。對時髦事物好之若鶩的上海市民很快就填滿了這個鐵皮屋子。
接下來是個水漲船高的故事。商業上的成功先例使得後繼者洶湧而至,影院也修得越來越高檔,與此相應的,票價也越來越往上爬。據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高級的大光明影院一場電影的門票從6角到2元5角,而當時一擔米的價格是8元,對於一般市民而言,一個月的飯錢也就在6元到8元之間。這個時候進電影院的人已經與當初茶樓里的看客有了很大的不同。
舊上海的一則報紙簡訊報道過那時最常上影院的五類人,他們是談戀愛的年輕男女、厭倦舞台劇的有閑婦女、無聊的富商、逃避生活的青年以及影評人,拋開當時文字形容的文藝腔不論,這個人群和今天的影院觀眾已相差無幾了。
電影對當年文化青年的吸引力可以從著名導演湯曉丹的回憶錄中窺見一斑,“除了看排練話劇,沈西苓又約我同進電影院……提籃橋的虹口大戲院,建立於本世紀初,是西班牙商人用剝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建造起來的,偷工減料,設備簡陋,票價比別的電影院低。我和沈西苓總是帶着乾糧進去,從第一場看到最後一場。長達十幾小時反覆看一部影片,對於我們極有幫助。”還是這個雷瑪斯,他的低價路線和“一票到底”策略在為自己賺錢的同時,也培養了中國電影的第一批鐵杆觀眾。
口述影像:中國最早的影評
1897年9月5日上海出版的《遊戲報》上載有《觀美國影戲記》一文,可看做中國最早的影評。這是一篇有着桐城派古文風格和士大夫文人氣質的文章,對電影畫面產生了中國文人獨有的聯想:“座客既集,停燈開演,旋見現一影,兩西女作跳舞狀,黃髮蓬蓬,憨態可掬;又一影,兩西人作角抵戲;又一影,為俄國兩公主雙雙對舞,旁有一人奏樂應之;又一影,一女子在盆中洗浴……種種詭異,不可名狀……人生真夢幻泡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