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1940年 《東亞之光》

1939-1940年 《東亞之光》

1939-1940年《東亞之光》

日本戰俘與中國電影傳奇

重慶時期,有眾多的導演以拍攝抗戰電影而聞名,如史東山、袁叢美等,而何非光可能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與大部分同時代導演相比,這位出生於台灣的導演的人生經歷實在太過曲折。何非光於1940年執導的電影《東亞之光》也是他的傳奇中濃重的一筆。此片的主要演員全部都由日本戰俘出演,是當年的一大新聞事件。

電影大歷史:不知所蹤的電影旅程

1949年無疑是一個轉折點,許多人舊有的生活戛然而止,新的生活在惶惑中剛剛開始。何非光是這些人中的一個。1949年以前他是名導,1949年以後他從影壇完全消失了。人們不知道他是死是活,內地和台灣兩邊都有他“死了”的傳聞。而實際上他參加了解放軍,後來又去了抗美援朝戰場,一直平靜地活到了1997年,以84歲高齡在上海去世。

被埋沒了的何非光的一生其實是相當傳奇的一生,這種傳奇甚至滲透到了他拍攝電影的過程之中。何非光的編導生涯幾乎都與抗日有關,從《保家鄉》、《東亞之光》到《氣壯山河》、《血濺櫻花》,他是當年拍攝抗戰電影最多的中國導演之一。導演處女作《保家鄉》寫的是淪陷區軍民的抗敵鬥爭,有大量鏡頭是關於日本侵略者殘殺中國老百姓的。而在重慶拍攝時,一個演群眾角色的士兵不小心玩槍走火打死了一個人,結果自己也被槍斃。

何非光拍的最有名的電影是1940年的《東亞之光》,這部紀錄片風格的電影片長30分鐘,最大的特色是片中日本俘虜都是由真正的日本俘虜扮演的。影片主要內容是講日本戰俘的遭遇和覺醒,讓戰俘接受記者採訪,反省侵略戰爭,在影片結尾,覺悟了的戰俘參加了對敵宣傳工作。

在《東亞之光》中有一個很有特色的長鏡頭被人稱道,導演由橫向推移轉為縱向推移,拍的是俘虜宿舍內景,把寬敞的設有一排排整潔床位的宿舍以及活動於其中的戰俘的身影都展示在觀眾面前,視覺效果非常好。何非光後來解釋這樣處理的原因:“當時很多人,尤其是國際上,不相信中國會俘虜這麼多日本兵;日本輿論也說是中國的誇大宣傳。所以我要拍一個完整的全景,來證明它的真實性。”“真實性”正是這部影片的優點,重慶“博愛村”戰俘收容所的實景拍攝、日本戰俘的現身說法都使這部影片很有說服力,在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

在何非光拍於抗戰後期的《氣壯山河》和《血濺櫻花》裏,宣傳了很多蔣介石的領袖地位。抗日戰爭結束后,自1946年到1948年他導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等5部電影,可以說正處於創造力旺盛期。他為什麼放棄電影選擇參加解放軍?他的心路歷程究竟是怎樣的?沒有任何資料提供給我們答案。何非光只留給我們一些浮光掠影的材料,這些材料基本沒有深入過他的內心。

口述影像:他沒有拍成最後一部電影

何非光是一個心態很開放的人,也很善良,並且他還是一個非常愛電影的人。在上世紀30年代拍完《昏狂》一片之後因揭露日本行徑被日本人抓住並遣回台灣,後來在姐姐的幫助下再一次到日本留學,又再一次回到上海,這好像一個奇異的三角形,他輾轉在這三者間。

何非光在抗戰時拍了很多電影,是在那個時期拍片最多的導演,他的電影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就是題材十分廣泛。因為兒時在台灣時,對於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深有感觸,當戰火蔓延到上海時,更是激起了他的創作**。從《保家鄉》到《東亞之光》,他把心血全部花在了拍抗戰電影上,也做了非常之多的嘗試,比如《東亞之光》拍攝真正的日本戰俘,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這種嘗試應該說在中國電影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後來他還拍攝了許多不同題材的影片。

上海解放后,何非光似乎“消失”了,其實他是參加了解放軍。從朝鮮戰場回來后,之所以沒有回到電影界,是因為他被冠以“反革命”的罪名趕出了電影界。1958年,他被拘留了8個月,在上海虹口區人民法院,被抓的罪狀有兩條,一是拍攝反動電影,二是在重慶參加了國民黨。很多年過去了,他一直痛苦地背着這些罪名,他沒有工作,靠的是夫人部隊複員的複員費維持生計。直到1979年,他提出上訴才最終被平反昭雪。後來,何非光就一直在上海文史資料館做館員,主要做資料統計工作。一直深居簡出,很少講話。

其實他的電影夢一刻也沒有停,在1997年去世之前,他曾說,自己很想拍一部反映海外華人的影片,類似中國移民發展史的電影,不過這最終也只能成為他未了的心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39-1940年 《東亞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