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 荷里活明星訪滬

1936年 荷里活明星訪滬

1936年,荷里活明星訪滬

貝弗利山上的來客

1936年,卓別林和荷里活頭號華人女星黃柳霜以及著名偵探陳查理的扮演者華納·夏能分別造訪了上海,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上海電影的黃金時代,前來探訪過中國電影的美國著名影人還有范朋克、瑪麗·璧克馥、黃宗霑等人,在當時荷里活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佔據着壟斷地位的背景下,這些越洋跋涉可以看作是荷里活對中國電影市場的重視,也可以看作是美國影人對中國電影的好奇,或者僅僅是早期中外電影交流中的一次遠足。

電影大歷史:兩個“荷里活”的對接

比較現在與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影壇在世界上的地位孰高孰低似乎是個很蠢笨的問題,在共和國50多年的文化建設之後,當今世上哪個標榜藝術的電影節不會邀請一兩部中國電影撐場面,而1935年的那部《漁光曲》不過在新興的莫斯科電影節上拿了個小獎就已是天大的榮譽了。然而,歷史就是那樣古怪的萬花筒,稍稍轉動幾分角度,看到的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畫面。比如,70年前的那幾批不同尋常的美國來客身上折射出的就是幾分今人的失落。范朋克、璧克馥、卓別林諸人來到中國並不是出於政治情結或是為了出席商業活動,吸引他們的只是一個城市和它的電影工業———上海,當時的東方荷里活。自那時以後,中國好像就再沒有因為她的電影事業而如此吸引人,最近一個反面事例可以是《冷山》赴華時女主角的爽約。

不過要論早期中外電影間的交流,當然還是流進的多,流出的少。那時上海的高檔影院基本只上映荷里活電影,中國導演更是在影院裏偷學了不少卓別林等大師的技巧。那時出現在美國電影裏的華人卻多是留着長辮、穿着長袍的猥瑣形象,而且大多是下層人物甚至匪角。1930年,因為一部以華人作反面角色的電影《不怕死》的上映,明星公司編劇洪深還大鬧過一回大光明影院,直鬧到影片被禁,大光明停業。不過其實這些外國片也未必是存心“辱華”,只是西人對中國了解不夠,順手拿了印象中的一些早期移民形象作為“東方神秘色彩”的噱頭罷了。

當那批大牌電影人親歷上海,且領受到瘋狂的禮遇之後,他們共同的表示是回國之後將盡己所能,消除本國人對中國的誤會。不過這些人的工作只停留在了口頭的描述上,並未有合適機會拍攝客觀表現中國的電影,而電影加給大眾的印象又豈能靠口口相傳而得以改觀呢?李小龍在銀幕上的幾聲呼喝就曾讓很多無腦的洋人誤以為中國人個個身懷絕技呢。所以甚至到“文革”后第一批公派學生涉洋求學時,還有人遭遇到“辮子在哪裏”的好奇。

1936年訪滬的荷里活頭號華裔影星黃柳霜可以被看成當時大部分西方影人需要的中國人形象的縮影。黃是荷里活歷史上第一個能演女主角的華人,美國的第一部部分有聲的電影就是由她主演,她的影響及於歐洲,甚至傳出過與德裔明星瑪琳·黛德麗的同性戀緋聞。然而荷里活雖然為她的美艷折服,給她的大多數角色卻仍然是蛇蠍心腸、妖冶放蕩的反面人物。

黃柳霜的訪滬還激起了國內媒體的一場爭論,很多人指責她的表演辱及先人,辱及中華,甚至於做出了她“生性淫蕩”的判斷。這種尷尬的遭遇在之後的幾十年裏似乎成了華人女演員闖蕩荷里活的宿命,一方面是製片商給你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家鄉人“敏銳”而毫不留情的抨擊,陳沖在《大班》和《雙峰》裏稍稍展露身體,在一些人腦子裏就成了賣祖宗肉的罪孽。

所幸中國也不都是糊塗人,那時的明星公司就堅決地把黃柳霜待為上賓,而且是可以教自己像荷里活那樣演戲的上賓,胡蝶等女星紛紛藉此機會向黃討教了表演經驗。只不過卓別林為中國影人師,是上游西方文化自然而然地順流下航,而黃柳霜為中國女演員師,則像是中國文化的反哺了,因為黃的表演風格不正是根據西方導演眼中的中國女子形象而塑就的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36年 荷里活明星訪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