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 《桃李劫》

1934年 《桃李劫》

1934年《桃李劫》

春風桃李花開日

1934年,第一家專拍有聲電影的左翼電影公司電通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當時,這家公司在兩個方向上影響了中國電影。它是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製片公司,在實際出品中也實踐了左翼電影理論的主張。另一方面,“電通”的前身是製造有聲電影設備的公司,在當時有聲片、無聲片並處的年代裏,“電通”與當時別的電影公司不同,它的所有出品都是有聲片。

電影大歷史:“憤青電影”最早的聲音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電影能比中國更加擅長講述苦難與憤懣,即便是“新現實主義”時期的意大利電影也閃爍着貧困之外的陽光與歡笑,而對中國電影而言,無論在哪個年代,生活的苦難與困境都是最重要的話題之一。這簡直就是一種傳統的迷戀。

電影《小武》,講的是一個小人物在時代的夾縫中四處碰壁,雖然希望恪守自己的原則,但最終的結局卻是頭破血流。有人說這是一種新銳的態度,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憤怒青年式的電影,總之,它屬於中國電影的一大異數,與傳統和主流都搭不上關係。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評判標準來看的話,如此的“憤青”電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開山鼻祖似乎就應當是被奉為左翼電影經典的《桃李劫》。

《桃李劫》的主人公陶建平、黎麗琳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從學校畢業后他們便結為夫妻,過上了平靜安逸的生活。由於陶建平生性正直,看不慣職場上老闆們的欺詐手段,憤然辭職后便一直失業在家,妻子黎麗琳也因不堪公司經理的騷擾而失去工作。為了養家餬口,陶建平只好到工廠里當苦工,剛剛生產的黎麗琳又因無人照料而發生意外身受重傷。陶建平為了能給妻子看病,迫不得已從工廠偷出工錢,結果黎麗琳還是不治而亡。萬念俱灰的陶建平將剛出生的兒子送到育嬰院,回到家中又遇到工頭與警察的緝捕,最終被判處死刑。

如果要做文本分析,《桃李劫》講的就是一對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青年,由於堅持自己的本性與原則,在社會上失意、反抗、掙扎最終被徹底吞噬的悲劇。既是對個人苦難的描述,又是對當時整個社會的不解與控訴,情緒之強烈、態度之銳利都足以讓如今概念中的“憤青電影”心悅誠服。

在今天看來,《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衝擊力的作品,這或許正是來自創作者們年輕而無所畏懼的激情。影片的導演應雲衛當年只有30歲,卻已經是上海話劇界的先鋒人物,他為紀念“九一八”事件所創作的《怒吼吧!中國》就曾轟動一時,《桃李劫》則是他的首部電影作品;編劇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歲,他從13歲起便從事話劇表演,更有舞台“千面人”的美譽,即便是初次接觸電影,《桃李劫》便已顯露出他特有的才華,就在兩年之後,他所執導的《馬路天使》更成就了一部經典中的經典。

除了題材上的激進與批判色彩,《桃李劫》同時也帶來了一次電影技術上的進步,影片中大段大段的音響處理不再是割裂於主幹之外的陪襯,而與敘事結合為有機的一體。比如:陶建平在工廠費力工作時傳來的各種機器毫無人性的擠壓聲;而當他在工頭辦公室內行竊時發出粗重急促的喘息聲;還有他將兒子遺棄在育嬰院門口,嬰兒的啼哭與背景的風雨聲融於一處……《桃李劫》被認為是中國有聲電影的劃時代之作,確不為過。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小武》中被人津津樂道的環境音處理確實與這部“憤青電影”的先河之作存在着異曲同工的共鳴之處。

70年過去了,《桃李劫》提出的種種問題,至今沒有什麼正確答案。由於時過境遷的緣由,這樣一部鋒芒畢露的作品已被供奉成束之高閣的經典,而就在眼下,與之一脈相承的“憤青”電影們卻經歷着無所適從的命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34年 《桃李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