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中國電影發展史》出版(3)

1963年 《中國電影發展史》出版(3)

但是這套書比較顯著的問題也是和它當時的優點緊密聯繫的。就是是以意識形態的觀點來把握的,意識形態觀點、政治屬性觀點成為了衡量電影史的主要標準。所以從篇幅到評價上,比較明顯地重“左翼”而輕一般電影;重思想而輕藝術;重內容而輕形式。另外,由於當時認為不能把電影作為商品,所以只注重電影的政治作用而不談它的商業價值,這樣的電影歷史就不夠全面,這些都是今天回過頭看值得反思的問題。另外涉及到《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的具體章節也有一些可以商榷之處。

口述影像:爭鳴《中國電影發展史》

歷史的優勢也是歷史的局限

今天看來這套書依然是讓世界了解中國電影最豐富的一個參考文本。因為當時是以這種國家力量和集體力量治史,所以在史料的佔有上還沒有任何中國電影史的著作能夠超越它。但這造就這本歷史的優勢,同時也是歷史的局限。讓我感慨的是當時的這些編著者對於宏觀的圖景那種確信無疑的把握,這在現在所謂的後現代、后結構的情境下是不可能擁有如此的把握;而當時在組織機構保障有力的背景下,幾位著者無間的集體寫作形式,是現在任何個人寫史行為所無法超越的。在我10年來做電影史研究的初期,我本來很坦率地認為這本電影史是可以超越的,後來發現沒有這個可能。而這套書所經歷的某些悲劇和荒誕的地方,其實也是中國電影百年進程中一個值得尋味的事情。

希望中國電影史料能夠進一步放開

我個人覺得這套書是書寫電影歷史非常重要的一本書,而不可否認的是著者們在電影資料整合方面的功勞。當然在整個電影歷史的敘述上面,不可避免時代的限制,在意識形態方面比較傾向於“左翼”電影,對孤島時期電影是用比較單純的反面評價,而對於中國電影的歷史,注意中國內地比較多,而關於香港部分的比較少一些。另外,我認為有關電影資料的功能方面應該再進一步的放開,希望這些有關中國電影方面的資料收集機構能夠成為普通的圖書館,這樣對於電影學者以及有興趣的讀者來說應該都是比較方便的。我想這也是電影資料的保存和研究機構未來的一個方向。

容納不同觀點和閱讀

80年代的我對中國電影的歷史很感興趣,在日本左藤忠男舉辦了一個中國電影放映活動,有關中國電影歷史的材料不夠全面,我就在日本的一家中國書店找到了一卷兩本的《中國電影發展史》,這是最好的有關中國電影史的工具書,任何問題在上面都能夠找到答案,因為史料比較客觀。當然對於一些觀點以及由於時代限制在美學認知上的不同,對於一些具體的電影及歷史的評價我有不同的看法,那是因為一本公開發行的出版物應該可以容納不同的觀點和閱讀,它是一個公共的平台,大家都可以發表不同的意見,因為電影史本來就是活着的歷史。

無人喝彩的尷尬焦慮

從電影評論的喧囂到電影理論的爭鳴,再到電影史學的建構,應該說中國電影學術正在凸顯不可或缺的史學品質,但也正在面臨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迄今的中國電影史研究還沒有為綜合電影史和比較電影史提供足夠的方法論滋養,作為“經典”的《中國電影發展史》,並沒有被中國電影史學界真正從整體上超越;這就從一個重要的層面折射出中國電影學術的犬儒心態與虛弱體質。以中國電影史研究為主體的中國電影學術,仍在承受着令人難以承受的尷尬和焦慮。

“戲劇化”電影觀凸顯

這套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出的電影觀念非常強調編劇的作用,始終沒有放棄從電影劇情角度或者說是敘事角度來判斷影片,可以說從電影觀念上代表了“戲劇化”的電影觀念。而它提供的電影史的分階段研究視角,這麼多年至今還沒有新的電影學術論著能夠更改其為電影史分段的總體框架,只是做相應的變通或細化而已,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它定下了一個“遊戲規則”。

特殊時代不可複製的樣本

雖然以前也曾有人寫過中國電影史,但是真正用這樣嚴肅的學術態度、在大量史料搜集的基礎上,以較為全面而理性的方法來撰寫的中國電影史著作應該是標誌性的也是成就性的。更由於“文革”時期對於史料的大量銷毀和破壞,所以這套電影史著作在許多方面其實是不可複製的樣本。

其中的大部分對中國電影的歷史以及重要作品的評價,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意識形態方面是力求客觀的。對於今天來說它不僅是關於解放前的電影史的論述,更是作為一百年歷史中中國人認識中國電影的重要史料。我們看到的還有這種認識歷史的努力,以及當時著書的這些電影學者們用他們的方式與時代的對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63年 《中國電影發展史》出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