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黃梅調《梁祝》風靡港台

1963年 黃梅調《梁祝》風靡港台

1963年黃梅調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風靡港台

李翰祥:三十年細說從頭

在李翰祥為邵氏拍的最後一部電影《三十年細說從頭》裏,有一段情節是導演指導演員拍吻戲,結果導演和女明星吻得太投入捨不得放,旁邊的男演員拉拉導演的袖子說“導演,導演,長過李翰祥了。”只要是稍微對李翰祥有所了解的觀眾大概都會為這樣的自嘲大笑不已,不過影片後半部分李翰祥再度自嘲因為拍戲用道具要求逼真而沒人請他拍戲,以及年歲漸長沒什麼新花樣了等等話語,聽來就頗為凄涼和無奈。其實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創作困境,也是一個時代的電影潮流漸漸沒落的徵兆,甚至那也正是邵氏輝煌的尾聲。不過影片最後李翰祥現身說法,表示人生總有起落,片中所說有真有假,都不必對此太過認真,顯示出大師胸懷,清醒的人生感悟表達得幽默且豁達,不愧為影響後世頗深的一代大師。

電影大歷史:試說一個不知從何說起的人物

在香港電影史中李翰祥是一個令人不知從何說起的人物。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如果從影片風格推論導演性格為人,遇到李翰祥就難下斷語,他編導的影片格調有正有邪,正邪之間還有一批亦正亦邪,亦莊亦諧,藝術水準參差不齊,風格流派截然不同的影片。

內地觀眾最熟悉的是《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渴望中華民族崛起的迫切願望。這展示了正人君子的一面。

李翰祥長於說古,疏於論今。說古就是為了論今,只是他把自己的直接動機隱藏得很深。他從女性形象切入歷史,大凡在歷史上留下政治印記的女性,他都讓她在銀幕上亮相,從《嫦娥》、《西施》、《楊貴妃》、《貂蟬》、《江山美人》等片名可以想見他的偏好。最下功夫,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是寫慈禧太后的影片,《傾國傾城》、《瀛台泣血》、《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西太后》,可以構成完整系列。他把宮廷當作家庭來寫,以家庭情節劇的框架描述歷史風雲,將正史風情化,野史正統化,或許為文人學者所不屑,卻正好適應了一般觀眾的趣味。

其實李翰祥拍攝清宮片就是抒發政治抱負。40年代末在北平,他因爭民主鬧學潮,受國民黨政府逼迫,中斷美術學業,毅然客走他鄉,輾轉到香港,投入電影圈,此後再也未見這種血氣方剛之舉,但是在他的歷史片中總能察覺他內心有一種不安分。雖然不再直接過問政治,但看來對政治似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結,有一種社會啟蒙的責任感。這種情緒多少影響了他塑造的人物,最典型的是西太后,他的初衷是將她當作近代中國喪權辱國的萬惡之源,影片一路拍下來,卻寫盡她的野心勃勃,翻雲覆雨,成就一番偉業,不像千古罪人,反倒像一位雄才大略的女性政治家。大概將心比心,他多少有些佩服她的政治手段和陰謀。為歷史注入憂患意識和個人情懷,也許不是史家應有的寫作態度,但卻可能成為執導歷史片的成功之道。因為觀眾可能喜歡這種更有人情味的方式遠勝過說教。

李翰祥最易為人詬病的是他開了風月片先河,彷彿一個人本來光明磊落,粘上色情,一失足成千古恨,被定性為一個靈魂深處猥瑣下流的小人。有些好心人愛護他的聲譽,多把責任推給邵逸夫,說每逢電影業不景氣,邵老闆就要逼着明星脫光了拍片救市。其實看風月片中李翰祥顯示出的創作狀態,才思敏捷如天馬行空,洋洋自得遊走於邪正之間,絲毫不像被逼下海。這多少暴露了他內心真實性情的另一面,放蕩不羈,風流而不下流,邪狎又不失諧趣。

風月片這個概念似乎是專門為他拍攝的一類三級片準備的,有意用來區隔它與一般色情片。李翰祥是最早意識到身體本身魅力的香港導演,《風月奇譚》、《風流韻事》、《金瓶雙艷》、《聲色犬馬》等為其代表作。他成功在於從改編《金瓶梅》入手,創作靈感多取自中國文人雅士的勾欄文化與凡夫俗子的青樓文化經驗,他主觀希望在雅與俗之間尋找發揮才能的空間,既要活色生香,又要避免低俗下流。當然有時難免顧此失彼。

李翰祥不能算是一位自覺的文化使者,他一生或為避禍,或求發展,或因轉型,奔走於內地、香港、台灣之間,無意中卻促進了三地之間電影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香港電影受南下電影人帶來的成套的上海電影經驗與外國電影觀念影響,李翰祥(還有胡金銓等人)將中原文化融入香港電影文化之中,逐漸被香港觀眾接受。他的敏感在於,能夠將中國文化元素轉化成香港流行文化,中國電影《天仙配》在香港街頭傳唱一時,引發他突發奇想,創造出黃梅調電影,佔領香港影壇數年。60年代他自組公司到台灣發展,帶去香港電影經驗,促進了台灣民營電影業的繁榮。80年代到內地開始合作拍片,又使內地電影人近距離地借鑒了香港電影製作與創作經驗。李翰祥電影在港台地區及東南亞華人界走紅,表明這些地區民眾對於中華文化的渴求。

喜劇片、歷史片、神怪片、稗史片等在邵氏家族創辦天一公司時就是打天下的制勝法寶,數十年後,經李翰祥改造,日趨成熟。他和朱石麟、胡金銓等一批內地來港的電影人一道,為香港傳統電影觀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香港電影新浪潮本來是以他們為對手的,但幾年後新浪潮式微,徐克等新一代電影人紛紛沿着李翰祥等人開闢的道路前進。而他的消極面也顯露無遺,有人把風月片發展成色情片,原有的一些藝術性也銷蝕殆盡。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63年 黃梅調《梁祝》風靡港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