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戰前準備
天啟三十八年三月底,帝國再次派出了五萬軍屯士兵前往大荒東洲,至此,冷洲、勃泥、大荒東洲的軍屯均達到了十萬之眾。
為了應對接下來的對沙皇俄國的全面戰爭,帝國軍屯的計劃暫時被停止,帝國現在全力投入到了對沙皇俄國的戰爭中。
“我軍在西西波爾囤積的糧食和火藥足夠十萬大軍使用半年的時間,只是目前帝國在西西波爾前線只有五萬大軍,如果要對沙皇俄國發動全面的攻勢,最少需要動員十萬大軍,超過二十萬的民夫。”洪承疇道。
“大都督府的如何安排的?”朱由校問道。
“從在蘭州都督府再調五萬軍隊進入西西波爾,預計軍隊需到八月份才能指定地點。至於民夫,可以從北方各省抽調,但要到明年六月份才能完成全部的佈置。”洪承疇道。
“臣建議可以葉爾羌汗國派兵參戰,減輕我軍的壓力。”盧象生建議道。
“葉爾羌汗國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斷斷續續地已經進行十多年了,而且國內黑山派與白山派的紛爭似乎也從未停止,葉爾羌汗國恐怕無力派兵參戰。”陳四道。
“不,不,葉爾羌汗國作為帝國的藩屬國,派兵參戰是義務,以往沒有讓葉爾羌參戰,是因葉爾羌距離戰場太遠,而這次不同,葉爾羌是距離戰場最近的藩屬國。無論葉爾羌最後能否參戰,但帝國一定要做出這樣的要求。”朱由校一直想吞併葉爾羌汗國,在朱由校的領土觀念里,葉爾羌汗國所在地方有大部分屬於後世的新疆,如果缺了這一塊,朱由校覺得帝國是不完整的。
“此事大都督府負責,一定要通知到位。”朱由校強調道。
“諾。”
“沙皇俄國與西方的波蘭,北方的瑞典一直都處於戰爭之中,臣覺得可以聯合兩國從西邊和北邊同時進攻俄國。”陳四建議道。
“此事就交給東廠和大都督府一起負責,如果波蘭和瑞典能同意出兵最好,如果不能出兵,也不能讓聯合起來。”朱由校叮囑道。朱由校知道波蘭可不是什麼好鳥。
“三國應該不會聯合起來吧,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十萬大軍可就沒有辦法解決西波爾的問題了。”洪承疇擔心地說。
“這可不好說,有備無患才行。朕準備在西波爾籌建第九個軍區,以應對來自西方的威脅,帝國未來陸上最大的威脅只會來自於西方,此事就交給太子來負責,在對俄戰爭結束之後,立刻着手籌建。”朱由校道。
“諾。”
……
這十年裏,朱由校從來就不曾忘記中俄之間的這場戰爭,這使得帝國也一直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現在回頭來看,朱由校發現十年的準備依然還有許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但西伯利亞一直都不是俄國人主攻的方向,俄國人一直致力於向西擴展,相對於貧瘠的西伯利亞來說,西方才真的是一塊肥肉。在停戰的這十年,俄國人兼并了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
但帝國的積極備戰,使得俄國人的戰略重心再次轉移到了東方,俄國人也開始將駐紮在西方的軍隊調往東方。
十月底,明軍聯絡瑞典以及波蘭終於有了結果。
瑞典人同意出兵進攻俄國。其實在1656年7月,俄國利用瑞典與波蘭交戰之機向立窩尼亞發起進攻,連克若干城鎮和要塞,8月底包圍里加。守城的瑞軍在援軍配合下實施反包圍。俄軍損失約2萬人,被迫撤退。在1658年瑞典人再次粉碎俄軍進攻。但是立窩尼亞一直還在俄國人的控制之中。
而波蘭卻沒有給大明一個明確的答覆。只是此刻烏克蘭已經發生了變故,親波蘭的烏克蘭哥薩克上層維霍夫斯基掌權,並在九月份,波烏雙方代表簽訂《加佳奇條約》,烏克蘭以自治的“羅斯公國”名義加入波蘭—立陶宛國家。
波蘭與俄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為避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落入波蘭人之手,同時俄國人也為了避免多線作戰,俄國主動提出要於大明和瑞典簽訂停戰協定。
“瑞典人同意了俄國人的停戰協定?”朱由校問道。
“是的。據臣估計可能已經簽訂停戰協定了。”陳四回答道。
朱由校心想:看來歷史又重演了。瑞典人此刻還沒意識到俄國人是一頭喂不飽的熊,這個時候瑞典人還能勉強佔據上風,一旦俄國人解決波蘭,接下來就到了瑞典的災難時間了。
“帝國不會接受停戰協定,帝國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獲得烏拉爾山以及烏拉爾河以東的廣大區域。”
“陛下,現在鄂畢河一線的俄軍的數量已經超過六萬人,而且軍隊的數量還在增加。”
“雖然帝國的補給要比俄國困難一些,但俄國人的補給絕會不輕鬆,而且帝國的國力數倍於俄國,這次朕要舉全國之力,一舉擊潰俄軍的主力,確保俄軍在數十年之內不敢跟帝國開戰。”朱由校堅定地說。
……
大明的態度,使得俄國的歷史再次發生巨大的偏移,俄國人不得不暫時放棄對烏克蘭用兵,全力投入到對大明的戰爭中來。俄國人的決定使得維霍夫斯基有機會鎮壓了國內反對他的起義,也使得烏克蘭徹底脫離了俄國人的統治。
到十二月底,在鄂畢河一線,明軍與俄軍的兵力總數達到了二十萬,其中明軍十萬,俄軍十萬。雙方迫於天氣的原因,大規模的戰事暫時並沒有開啟,但小規模的衝突卻一直到寒冬來臨之後才逐漸減少。
明軍早已全部換上了白色的軍裝,在西伯利亞冰天雪地的環境中,白色是天然的偽裝色。但在帝國,白色與死亡、喪事相聯繫。為了這次換裝,朱由校可是費盡了心機才使得這條政策執行下去。
直到一直游弋在兩軍前線明軍斥候在換裝之後生存幾率迅速提高,而且提高了不止三成,這才逐漸使得換裝被普遍接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