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華”、“中國”二詞的解釋。

關於“中華”、“中國”二詞的解釋。

?玉米在此書中,多次引用了“中華”和“中國”等詞語,有讀者提出質疑:在我國古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兩個詞語是否已經出現。

在此,玉米集中解釋,澄清誤會。

首先,“中華”一詞,既是地域範圍,又是對華夏族、漢族的統稱。

在地域上,本來是指稱中原地區,後來隨着各朝各代疆域的擴展,凡是中央王朝統轄之下的地方,都可以泛稱為“中華”了。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否已經有“中華”的概念和“中華”這一詞語呢?

比較早的例子,有《春秋穀梁傳》卷一,《隱公註疏》云:“仲子乃孝公時卒,而雲‘來’者,秦人能遠慕中華君子,恕而不責其晚,故言‘來’,又書時。”之語。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東晉名臣桓溫在《請還都洛陽疏》中寫道:“自強胡陵暴,中華盪覆,狼狽失據。”奏疏中出現的”中華“一詞,顯然不是桓溫首創,而是已經廣泛使用的詞語了,不然皇帝根本看不懂,意義何在?

在對漢族、華夏族的統稱上,南北朝時期也已經應用。據《北齊書·高昂傳》:“於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於昂······”

其次,考漢語“中國”一詞,也是自古以來的常用詞。最早出現於《尚書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範圍所指,僅僅是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而已。至春秋時,“中國”之涵義逐漸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後,又隨着各諸侯國疆域的展拓,“中國”亦不斷向周邊延伸。

事實上,“中國”一詞之本義,當為中原各諸侯國。中者,居中之意也;國者,諸侯之封國也。華夏諸國分別將南北東西四境諸民稱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因參照體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異。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層次:

一是指京師(首都),如《詩經民勞》所註:“中國,京師也”。

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地區,即京畿。如諸葛亮曾對吳主孫權云:“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三是指中原,如《史記東越列傳》云:“東甌請舉國徒中國”。

四是指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五是指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論語集解》云:“諸夏,中國也”。

六是泛指歷史上華夏或漢族所建立的政權,《史記》、《漢書》中此類稱謂不勝枚舉。

自漢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學士習慣於將漢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因此,當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北魏,自稱“中國”,而將南朝稱作“島夷”;同一時期漢族所建之南朝雖遷離中原,卻亦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稱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遼金對峙時期,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皆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所以,本書中出現“中華”、“中國”的字樣,完全符合時代要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涼漢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涼漢騎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中華”、“中國”二詞的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