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2)
不知道那隻被遺棄的嬰兒身體發育狀況如何?是雄的還是雌的?
熊貓崽出生后的第九天,趁嬌嬌第一次離開洞穴外出覓食時,我和一位助手來到洞口,打算觀察虎子的狀況。但洞口被嬌嬌用樹枝和竹子擋住了,我請助手守住洞口,自己撥開擋在洞口的遮掩物,匍匐着爬了進去。我發現,原來被嬌嬌堆放在洞穴里的竹子都被擺到產崽的窩上面,把幼崽掩蓋了起來。
我十分小心地挪開那些竹子,這才見到一隻熟睡中的熊貓崽;透過竹葉和枝條,還隱約可見在窩巢下面那隻早已夭亡的嬰兒。由於高山氣候寒冷,缺少細菌,那隻嬰兒還沒有腐壞,竟還保留着新鮮和完好的狀態:
在初生嬰兒肉紅色的皮膚上,長着略長而稀疏的白毛,雙眼緊閉,耳廓尚未長出,只能見到兩個小小的耳孔,有一條相當於體長三分之一的尾巴。整個身體的形狀與它父母比起來相去甚遠。
我取出一個小彈簧秤先稱量那隻出生后就夭亡的嬰兒,體重為103克,看起來比一隻實驗室的小白鼠略大一些。然後,我就小心翼翼地搬動已經9日齡的虎子,生怕攪擾它的睡眠。它看起來像一隻大白鼠。我把它放進了一個布袋裏,它仍然保持安靜的狀態;但當我把布袋掛到彈簧秤的小鉤子上時,它突然高聲尖叫起來。我迅速看了一眼彈簧秤上的刻度,其體重已達到450克。我急忙按原樣掩蓋好竹子,快速離開洞穴。這時,在50米外竹林中覓食的嬌嬌發出一聲嗥叫,連蹦帶竄地往石洞奔來。
我迅速跑回帳篷,打開錄像機記錄:
嬌嬌進到洞裏,捧起正在啼叫的虎子給它餵奶,崽獸一進入媽媽的懷裏,聞到媽媽的體味便立即安靜下來。嬌嬌用舌頭舔幼崽的背、胸和臀部,連肛門外面的排泄物也舔掉了,直到把幼崽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她斜倚在洞穴的石壁上,半閉雙眼,同時把自己的一隻後腳彎至胸前來推動幼崽,幫它尋找到自己鼓脹的奶頭。
我的助手也跑回帳篷。
“教授,找到了嗎?”他急切地問道。
“找到了。”我答道。
“那隻幼崽怎麼樣?”
“看起來還挺好的。”我說。
“嬌嬌好不容易成功懷孕並順利生下兩隻幼崽,為什麼她只留一隻呢?”助手又問道。
“我想……”我回想那隻已經死在洞穴中的熊貓幼崽,不知道該如何從事情的本質來解釋這個現象,一時竟不知說什麼好。
助手見我皺着眉頭若有所思,便鑽到帳篷外面做自己的事去了。
我獨自坐在帳篷中,開始按照我已經掌握的事實和系統知識去想像嬌嬌懷孕和分娩的過程:
3月11日,嬌嬌和公熊貓幽會後,她的兩個卵巢各排出一個成熟的卵子,分別進入左、右輸卵管,並在其中遇到遊動的精子而成為了受精卵;之後,兩個受精卵繼續分別下行至左、右雙分子宮。也像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它們的受精卵在子宮中必須經歷一個延遲着床的時期。根據嬌嬌兩個幼崽的出生日期(8月19日),我算出這兩個受精卵在嬌嬌的子宮中一直靠子宮乳(由子宮分泌的一種保證受精卵存活的液體)為營養,一共漂浮了115天後才植入母親的子宮壁。此後,它們分別通過胎盤和臍帶,才源源不斷地從母體取得營養物質和新鮮氧氣而迅速生長。這樣計算起來,兩個受精卵在母親的子宮裏真正生長及發育的時間大約只有45天。這是大熊貓在其進化過程中被大自然篩選出來的一種特別的繁殖策略——只有依靠縮短懷孕時間和生下“早產兒”,才能保障母親的健康和胎兒的生命。
大熊貓大約是在2500萬年前從熊科動物進化來的,當時的熊已經出現了穴居行為。穴居行為是由於需要度過缺食季節而產生的。它們在洞穴里不吃不喝,處在休眠狀態。大熊貓至今仍保留着熊類祖先的這些行為烙印。這對於一隻懷孕的母熊貓來說是一種嚴峻的挑戰——面臨著既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又要滿足胎兒新陳代謝需求的雙重壓力。雖然大熊貓可以利用水解脂肪來提供一部分能量,但是,因為自由脂肪酸過於疏水,而不能通過母體胎盤和胎兒胎盤之間的屏障,因此,大熊貓的胎兒不能利用母體血液中數量巨大的脂肪,而仍然需要葡萄糖作為其能量的基本底物。為保證胎兒的生存,一隻懷孕的母熊貓只能把自身的蛋白質轉化為糖類,來為胎兒提供營養。但是,如果轉化太多蛋白質,就會威脅母熊貓自身的生存。在這種生理壓力下,大熊貓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選用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生殖方法:縮短懷孕期,產下體型小,發育程度低的幼崽。這樣才能保證母體與崽體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