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就是上帝
羅傑·卡羅琳《學生探索百科全書》學海出版社
時尚浮塵、**贅肉、緋聞脂肪正風華正茂
作者為博物學家。他與眾多博物學家一起編撰的“學生探索百科全書”後來成為“Discovery”的品牌讀物。
嚴格說,如果滿懷深刻的歷史意義偉大的現實意義之心,“敘事”稍許“宏大”,這其中的任何一冊,都很容易繁衍出煌煌萬言之巨。
以“博物學”為宗,全無套話、廢話、羅嗦話,單刀直入,扼要精闢,可謂本叢書最大特色。打比方說,穿梭在諸如地球、動物、歷史、科學之類宏大命題下的,是確切的數字,乾淨的常識,利利索索的背景交代、典故鉤沉,一丁點兒多餘脂肪、臃腫贅肉不要。是好活兒。
剛才,我曾不懷好意說到“宏大敘事”。我的本意並非和它過不去。我想說的其實是,在一個專為學生撰寫的“百科全書”中,我之所謂“確切”、“乾淨”、“利索”等文字品性,遠比宏大、深厚、豐潤、駁雜更重要。而在一個浮躁席捲一切的語境中,那些確切的“常識”,往往最先被忽略——與靖蓉戀、松霞戀、鋒菲戀相比,大象有五個腳趾、斑馬有一個中腳趾、白犀牛有三個腳趾,馴鹿有四個腳趾之類實在太過平常了。
許多雌蜘蛛在產卵后就死了,母親的身體就成為一些幼蛛的第一頓飯,它們在動身為自己覓食前,以母親的殘體為食(《動物探索》P117);農田、果園和人工森林都不是自然環境,這些地方只有單一的植物生長,而其他的植物或被剷除或少有機會生長。在自然環境中,多種植物共享同一棲息地,吸引野生動物。植物和動物的自然多樣性叫生物多樣性(《地球探索》P173);在1667年的一次輸血搶救中,獻血者竟是一隻羊,病人則是個失血過多的15歲男孩,他後來竟活了過來(《科學探索》P169);中國人在7世紀時開始使用紙幣,13世紀,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見人們買東西用紙幣而不是用硬幣時,大為吃驚。17世紀時,歐洲的銀行開始發行紙幣,它可以在銀行與金幣和銀幣交換(《歷史探索》P255)……
閱讀如上確切、乾淨、利索的“常識”,讓人在平靜中亦有一絲驚訝,在驚訝中亦有一絲警醒。納博科夫說,細節就是上帝。可今天,尤其是那些確切記錄我們齷齪與璀璨、恥辱與愉悅的常識、細節,正最先被我們彈出記憶。
身處所謂“瘦身時代”,“文化瘦身”工程何時啟動?那些時尚浮塵、**贅肉、緋聞脂肪何時也被我們淡忘——直至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