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下令東北軍不得抵抗?(2)
發生衝突。”
一瓢冷水把王以哲澆個透心涼。他原以為千里之外跑來陳情,
少帥起碼能給個靈活的應對之策。誰知少帥不但不發一兵一卒,扔
給他的還是那避之唯恐不及的緊箍咒。一陣絕望、怨艾從心頭升
起。
王以哲弄不明白,自進駐北平后,少帥怎麼像是變了個人。東
北基業可是大帥幾十年風風雨雨創下的啊!難道你少帥願意看着
它淪入日本人之手?更何況你少帥當初歸服南京國民政府,不就
為抵抗日本人插手東北事務嗎?而且大帥死於日本人之手,東北
人誰個不知,哪個不曉。
王以哲雖不能說草莽出身,但畢竟身在關外,尚不能真正了
解中國的軍事與政治那種互相纏繞、互相摯肘、難分難解的複雜
關係,也不可能了解到,攻於心計的蔣介石為迫使張學良俯首聽
命而採取的種種政治權謀和外交手腕,自然也就難以真正理解張
學良當時的苦境。
張學良似乎看穿了王以哲的心事,輕輕地嘆了口氣,解釋道:
“既然我東北已歸順南京,我又身為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學良就得聽老蔣的。我雖為一人之下,可這一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你該清楚,邁過他能行嗎?眼下我已派人把情況報告給了總司令,
老蔣指示暫不抵抗,準備好了再干,一切先從外交解決。”
其實張學良當時對蔣的俯首聽命是有着相當複雜的原因的。5
年後他能在西安發動兵諫,難道眼下就不能邁過蔣介石,給東北
軍一個靈活應對的權限?更何況他當初歸服南京,主要是為了對
付日本人,並不願把東三省的實際權力真正交還中央。而且就他
本人性格而言,如果不是什麼力量打動他的心,他是決不會拿東
北,拿東北軍,也拿自己的政治生命這麼大的賭注來冒這麼一場
風險的。
那麼究竟是一股什麼力量促使他最後採取“不抵抗”政策的
呢?首先是他對時局判斷的錯誤。當時的少帥年輕氣盛,如日當
空,正處在事業的頂峰,這雖對他鞏固自己的東北大權起了重要
作用,但也掩飾了他的一個極大弱點,即對外交、政治上的複雜、
艱險缺乏清醒的認識,很多觀點顯得稚嫩。尤其當他看到日本國
內的政局出現動蕩,而關東軍兵力又顯得單薄時,總是一廂情願
地拿日本與中國的情形作比較,因而也更輕信日本人還不至於在
整個東北大動刀兵,實行全面的武裝佔領。此時儘管已有人向他
指出,日軍有可能以佔領奉天為開端,逐步實現對東北的佔領,但
他已完全聽不進去了。其次,他感受到了蔣介石這顆巨樹的蔭庇。
想當初東北易幟,南京在道義上和輿論上都大力支持了他。再加
上他的果敢專斷,及時處決了歷來不把他小六子放在眼裏、圖謀
倒戈的楊宇霆和常蔭槐,終使一度飄搖動蕩的東三省穩穩地掌握
在了他的手中。對這些,蔣沒有一句責難之辭,仍舊一如既往支
持着他。到了蔣、閻、馮中原大戰,他慧眼觀時局,巧辨利弊,在
三方打得精疲力竭時,及時進兵關內,把東北軍的砝碼重重地壓
在了蔣介石的一邊,不出2個月,中原大戰以蔣的最後勝利而告
終。正是由於他的入關,幫助蔣介石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使
蔣介石對這位剛入而立之年的少帥除了敬重、感激外,甚至有再
生父母之感。於是南京政府的高官任命、讚譽褒獎、特邀赴京等
等榮譽都接踵而至。並在北平設立軍事委員會分會,委任他為代
理委員長。這樣,東北軍的實力範圍就不再囿於白山黑水之間,而
是囊括了河北、熱河、察哈爾及北平、天津六省、兩市,使他獨
霸北方這半壁河山,成了名符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國
風雲人物。年輕氣盛的張學良真可謂春風得意、前程似錦,他實
實在在地感到自己當初改旗易幟,投靠蔣介石這步棋走得太對了。
此外,蔣在官場上所施展的各種手腕,也使他對自己當初的易幟
決定深信不疑。
1930年11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了三屆四中全會。張學良盡
管連中央委員都不是,但憑他揮兵入關,助蔣勝閻、馮,平叛石
友三,實現了蔣介石統一中國的多年夙願這一豐功偉績,蔣介石
竟派出專列,特邀他進京赴會。
沿津浦線南下,而立之年的少帥不但被秀美的中華大地所吸
引,更使他難以忘懷的,是蔣總司令對他此行的重視和厚待。蔣
除派國民政府要員張群等人親往濟南車站迎接外,鐵路沿線各站,
都有地方政府官員主持歡迎的場面,大標語“歡迎擁護中央、鞏
固統一的張學良將軍”、“歡迎維護和平、效忠黨國的張副司令”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