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談通貨膨脹(2)
記者:
中國好些經濟學家想與您交換對通貨膨脹的看法,您能談談嗎?
莫迪利阿尼:
通脹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很難理解。如同中國,意大利也是如此。人們只看到名義利率,而不能發現其後真正的儲蓄率。在意大利,比方說,當人們看到利率從15%降到5%時,真實利率沒有改變,但人們將不再儲蓄,因為感到利息率降低了。他們沒有明白原來的高利率是由於通脹的存在。我要指出的是,這不僅對於個人是如此,對於資本市場上被認為是理智的法人也是如此。所以,通脹會導致公司價值的低估,因為人們往往根據名義利率而非真實利率進行資本化。
記者:
這是否可測量呢?
莫迪利阿尼:
是的。我確實發現,通脹會減低與儲蓄有關的指標。你知道,我們以財產的變動衡量儲蓄,或者說,儲蓄是財產的增長。儲蓄這一相關的衡量指標隨通脹增加而下降,這就是通脹的後果之一,這是破壞性的。所以,我總是告誡政府的有關部門,慎用通脹手段。因為,其本意可能是通過高通脹推動高增長,但實際上卻減少了儲蓄,從而減少了增長。特別地,如果因此而使人們不再相信政府,那將是真正的危險。因為隨着通脹上升,真實利率將下降,在中國,現在已達到20%,而利息率才10%左右,所以,真實利率呈現負值,這樣,一旦人們發現儲蓄使他們受損時,便將不再儲蓄。我的意思是,人們將不再以定期存款的方式儲蓄,定期存款對政府來說是一種非常有用的資金來源;人們可能去買汽車,買耐用消費品,或做其他各種事情,但人們將不願儲蓄,這是很自然的。
記者:
這樣,一般而言,您會提出怎樣的政策建議呢?
莫迪利阿尼:
對此,我認為。以通脹來推動增長是極其危險的策略。因為這將對儲蓄產生消極影響,而它能否對投資產生積極影響,仍存有很多疑問。這裏你必須對這個問題很小心,即並非通脹推進投資。事實上,是當你開始想要抑制通脹時,才會給投資帶來抑制作用,因為,當你開始努力遏制通脹時,必將減慢發行貨幣,其直接後果是利息率上升,這將削弱投資。所以,在阻止通脹的過程中,一定程度的緊縮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採用通脹促增長,可能眼前你能得到短期的利益,但在一定的時候你要為此付出代價的;並且,通脹越厲害,將來的收縮也就越嚴重。所以,我認為,這種政策是短視的。說到中國,我最近去過一次中國,有一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即有的通脹源於銀行,即中央銀行對其地方的分支機構缺乏有力的控制。如果我是中國的中央銀行,我絕不會容忍那樣,我允許金融機構吸收和利用存款,但將通過法律控制它。
記者:
有好些中國經濟學家說中國的通脹是非貨幣性的,您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否存在非貨幣通脹?
莫迪利阿尼:
毫無疑問,是的。任何推動成本增長的因素都可能導致非貨幣性的通脹,比如石油,又好比工資,在德國,就存在工資引起的通脹。如果工人們想得到收入中的更大份額,就會推動工資上漲。僱主們決定真實工資,而工人(工會)只能決定名義工資。這樣就產生了通脹:因為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僱主便提高產品價格來彌補上升的工資成本,於是引發了通脹。如果有相應的貨幣增加,物價將上漲,工人的實際工資將因此得不到他們所要求的增長,於是他們將再次要求提高名義工資,那又將導致更高的物價。這樣循環往複,通脹將不斷加劇。但是,如果沒有足夠貨幣支持,通脹將逐漸減弱消除。可能會有高利率,投資減少及低的勞動生產率,於是,工資不再上升,價格也不再上漲。
記者:
所以,您是說貨幣政策可以用來控制消除非貨幣的通脹?
莫迪利阿尼:
不錯,在德國,當由某處成本推動因素引起了貨幣性通脹,僱主,即企業很可能會試圖抬高價格,由此進一步推動工資上漲。這樣,我們有了三種通脹,即通脹可源自工資推動、公司漲價推動以及外部成本推動。人們總是想要維持工資水平,若人們的生活因為價格上漲而變得貧窮了,雖然表面上他的工資是增加的,人們也感到這要比工資減少好接受些。所以,這形成了一種追逐價格的狀態,並加劇了通脹。
記者:
西南財大曾康霖說,您在《最適貨幣量論文集》中曾提出人口與貨幣需求的關係。他想了解:中國有12億人,人口對貨幣需求有何影響?
弗里德曼:
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證據去證明它們的關係。依我看,你不能就人口問題討論人口問題。我們假設有兩個區域,其中一個的人口雙倍於另一個。這雙倍於另一個的區域會有什麼問題嗎?單從人口看是看不出什麼問題的。是“都市化”使得人口集中,而在美國,這樣的變化使得對資金要求的順序也產生了變化,通常來說,如果排除其他的考慮,雙倍增加了人口的地區需要雙倍的資金。請記住,談到需要更多的資金是一個非常難說清的問題。資金意味着兩樣東西:一方面它是“紙張”而已,另一方面它體現了“購買力”。當我們要說“對資金的需求雙倍增加”時,我們是在指真正具有同等購買力的資金的雙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