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談通貨膨脹(1)
記者:
上海復旦大學的陳觀烈教授、上海理工大學的宋承先教授、上海華東師大的陳彪如教授、西南財大的曾康霖教授、國家計委的黃范章教授、建設銀行總行的陳彩虹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張文魁先生、國家統計局的總經濟師邱曉華等都有問題想與您交流,但時間太有限,只好合成一個簡單問題:你對目前中國經濟高通脹、高增長的狀況有何評論?
薩繆爾森:
如果短期的經濟增長強勁但卻伴隨着嚴重的財政赤字,而後者又來源於超量發行貨幣的行為的話,那麼我認為追求這種增長是很危險的。因為,長期地看,奔騰式的通脹對於持續的實物增長是絕無好處的。並且通常這很危險,因為如果發生奔騰式的通脹,這將比過度信貸更糟。比如美國有3%的信用膨脹,那還可忍受,但以色列的情形是每月通脹率達到80%,於是,人們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時間去銀行,越來越多的工人轉移到銀行業做記賬、計算等工作,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並使人們產生困惑。我這麼說是很容易的。但問題是,如果你騎上了這隻虎,當你試圖從虎背上下來時,有可能導致一次經濟危機和蕭條。事實上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現在正經歷蕭條,它的經濟現在正完全停滯。但日本有改變現狀的工具,如它有大量的國際儲備,它可以使用低利率,可使用非緊縮的(寬鬆的)財政政策。但它是如何產生這種現狀的呢?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機制下,日本掀起了房地產熱,產生了大量“泡沫”,它還掀起了股票熱,人們可以通過借錢或炒股票來賺錢。而當日本決定消除其經濟中的那些“泡沫”時,它未能巧妙地成功地解決這個問題,“泡沫”持續得太久,而當華爾街的經濟被收緊(加強控制)時,日本國內的經濟便陷入困境。日本對美國的出口情況是好的,但他們國內的銷售很糟,而前蘇聯情況也比中國糟得多,因為,沒有生產的發展來支持其貨幣的增長,生產停滯。靠退休金生活的老工人將挨餓,因為退休金已失去了意義。所以他們本應停止原來的經濟運行採用某種配給制,從而使老年人不會挨餓。這需要大量的有效率的經濟控制。前蘇聯在其經濟控制上一向不大有效率,當然蘇聯的解體,也使其失掉了它原有的很多效率。這似乎是一條歷史的經驗教訓。即在當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市場來組織一個複雜的、大型的經濟。問題是,市場是無心的,沒有頭腦的,它從不會思考,不顧忌什麼,所以,我相信,混合經濟就是要通過政府的政策來糾正某些由市場帶來的經濟缺陷。不過,又出現了新問題,我得說那是有限的混合經濟,因為這種混合經濟開始由政府來支配80%的GDP,如在以色列等國的情況,這將削弱市場的有利影響,也將導致喪失混合經濟的一些好處,因為這將不能反映人們的需求。這是政治學的策略而不是經濟學的策略將佔上風。
記者:
國務院研究室的李曉西博士、中國社科院的陳東琪教授、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的茅於軾教授等想就這個問題與您交換意見,您說過通脹歸根到底是貨幣現象,但在改革中國家似乎不是這樣,也可能是一種財政現象,僅靠貨幣手段似乎無濟於事?
弗里德曼:
(搖着頭說)高通貨膨脹是因為政府印刷貨幣太多。就是這麼回事。那就是惟一的原因,哪裏都如此。當然,我要指出的是,美國是如此(通貨膨脹由政府造成),但香港卻非如此。香港的通貨膨脹是由美國造成的,因為,香港貨幣是與美元掛鈎的。實際上是香港人自己把通貨膨脹請回來的。從一般意義上看,香港的通貨膨脹是高於美國的通貨膨脹的,但如具體來看,如可交易貨物的價格水平,其通貨膨脹應與美國相等。香港的一般通貨膨脹率高於美國的原因是香港的生產力提高了,用於住房,理髮等服務業的費用升得很快,快於國際貿易貨物的價格。這樣的升價完全不是貨幣意義上的通貨膨脹,而只是生產力提高的表現。
中國與全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樣,在通貨膨脹和失業率方面有一個短期的相互抵消作用,但決無長期的相互抵消作用。當我們談到通貨膨脹時,我的感覺是,舉個例子,第一天早上,你有這麼一筆錢,然後出現了通貨膨脹,然後又出現緊縮,那麼,到第二天早上,你還是只有原來的那麼多錢。如果你們政府的開支是膨脹式的,則這一膨脹式財政政策對物價的影響效果是要有一個時滯的,就是說,現在政府多花了錢,要過好一會兒價格才會上漲。在美國,這樣的時滯大概是兩年。在高通貨膨脹的地區,時間或許會更短些。通常,用通貨膨脹的政策措施,失業率會下降,生產會提高。然而,當人們知道政府幹了什麼的時候,人們就會自動調整,物價就會上揚,失業率就會依舊上升。所以通貨膨脹促進就業只是短暫的現象。保持6%還是保持3%的通貨膨脹率並無太大區別。從長遠的觀點看,通貨膨脹具有破壞性。它浪費人們的資源和努力,使得物價上漲,生產率降低。它就像“酒癮”一樣,很容易使人們上癮,特別是使政府上癮。但擺脫它卻非常困難。
如何防止貨幣供應過多,從來就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們不能天真地相信他人會就這個問題告訴你些什麼。你要觀其行。多年來,美國聯邦儲備局一直在說要阻止通貨膨脹,但他們的記錄卻是非常糟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們使得價格上揚一倍。他們在1920~1921年又實行緊縮,從而使得私有企業十分狼狽。然後在1929年,他們使得緊縮變成了大蕭條。他們應對這次大災難負責,他們還應對1937年到1938年的衰退負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物價成倍增長負責。然後,我們從60年代開始經歷了長時間的通貨膨脹,70年代變得更糟,到80年代初時,通貨膨脹已達到20%左右。然後他們才“大剎車”,減緩了通貨膨脹。所以,如果看看聯邦儲備局的歷史,過去的10~15年的成就是令人比較滿意的。誠然,他們的工作是非常困難的。站在公眾的立場,我多次說,聯邦儲備局的地位很高,但其工作卻幹得很差。回到貨幣控制的問題,聯邦儲備局經常口是心非,嘴裏說的與他們實際做的往往格格不入。聯邦儲備局總是大談防範通貨膨脹以及銀行利率政策等,但做的時候,他們對向公眾借款卻很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