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凡人――有愛才懂尊重(1)
我向父母學尊重
有一個北京男孩,叫郭沫。他像個小紳士,說話做事大大方方,對人總是彬彬有禮。我是在一次選拔賽中認識他的。那時,世界環境大會將在中國召開,我們《中國少年報》要開一個“手拉手地球村”小記者新聞發佈會,想找兩個孩子做新聞發言人。這可是個好機會!立刻就有幾十個優秀同學報名參加。經過兩輪激烈競爭,我們選中了郭沫當主持人。當時他是北京崇文小學六年級學生。
郭沫小小年紀怎麼會這樣氣質高雅、出類拔萃呢?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兩年後,我偶然看到郭沫寫的一篇作文,題目叫《尊重》,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時郭沫已在人大附中上初二了。
郭沫的作文寫得真棒!
我媽媽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雖然她自認為學問做得不夠好,但那是她自己的謙虛,不管怎麼說,她也算是個高級知識分子了。一般人都會覺得,知識分子往往自視清高,看不起人,不易與人相處。但我從媽媽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種情況。
在我們家住的大院內,有一個收廢品的人。他看上去有50多歲的樣子。由於風吹日晒,面孔又黑又紅,皺紋密佈,實際年齡其實看不出來了。在沒有廢品可收的時候,他就衣衫襤褸地蜷坐在石階上,以看過往的行人消磨時光。所有經過的人,或者根本不注意他,或者只是偶爾投去憐憫的目光。大多數人只是在忽然發現家裏的破爛需要處理了,才想起他。
我的媽媽也在他這裏賣過一次廢品。以後,每次路過石階時,就好像熟人似地會與那個叔叔(以前,我根本沒有想到這樣稱呼的,因為我們都叫他“收破爛的”)打聲招呼,譬如“還沒收攤哪!”他見了媽媽也常說聲“下班了?”雖然只是幾句極為簡單的寒暄話,但我發現,每次那個人的眼睛都會因為有人和他說話而發亮,當然,後來我懂了,這是一個人受到尊重的一種反應。
從媽媽和他的簡單對話中,我絲毫看不出媽媽對他的鄙視,一切都很自然。有時遇到颳風下雨,媽媽還給他個遮風擋雨的東西。春節前最後一次賣廢品時,媽媽還給了他一瓶酒。他對媽媽的感激,也只能體現在他收我們家的廢品時,總是上門服務,有時還多給幾毛錢(我估計現在沒有人會在乎幾毛錢)。比如,一大捆報紙應該給元,他就說,給您9元吧。而媽媽自然不會收,總會說,就給8元吧。最有意思的是,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上街,在一個十分繁華的地方,忽然看見他騎着那輛破三輪車幫助什麼人幹活。他興奮地和媽媽打招呼,沒有絲毫自卑;媽媽也大大方方地和他寒暄。我和爸爸都笑了,說人家以為你們真是朋友呢!媽媽說,怎麼不可以真是朋友呢!
在媽媽的影響下,我對那些看門的大爺、修鞋的師傅、賣菜的大嬸都友好地打招呼。我學會了尊重。雖然處在社會的底層,但他們也是渴望尊重的。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他們遇到的困難和不公比我們多。如果社會再對他們看不起、再冷漠、再傷害,他們可能就會鋌而走險。人本來是生而平等的。但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我們每個人應該努力消除社會的不平等。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民主文明社會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尊重他人,才會得到尊重。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春節過完了。收破爛的叔叔也從老家回來了。我們又在往常那個石階旁見到了他,他滿面春風地對我們說:“年過得好嗎?”
原來,郭沫是從媽媽那兒學會了尊重。
我們在生活中,會碰到不同的人。你早上背着書包上學校,一路上會遇見公共汽車的售票員阿姨、賣早餐的叔叔;在學校里,你會見到老師和同學;有機會參加演唱會的話,你可以看見眾多明星。不同的職業只有分工的區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打個比方吧,社會就像一台電腦,有的人是硬盤,有的人是顯示器,還有人做鼠標……哪一個部件出了毛病,電腦都很難正常運行。有的零件,看起來不起眼,卻是不能缺少的,比如鍵盤。郭沫從小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便發自內心地熱愛和尊重每一個普通人,好的品質也就因此形成。
“尊重他人,才會得到尊重;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是郭沫總結出的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
我聽過一個美國男孩拉凡·斯蒂恩講的故事,他從父親對一個貧苦孩子的尊重中,懂得了怎樣做人。
我家住在北達科他州莫特市的一個草原小鎮上,爸爸在那裏開了個小商店,我們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五金傢具店”,我們七個孩子從小就在店裏幫忙。這樣,我們自然就學到了從商的技能。
開始,我們只是做些諸如打掃衛生、把貨物擺到貨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類的零活,後來我們就開始接待顧客了。在這期間,我們逐漸了解到這項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生存和銷售。有一天,父親給我上的一堂課讓我永遠銘記在心。那是在聖誕節前,當時我上八年級,只在晚上幫爸爸幹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這天晚上,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走進商店,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舊衣服,袖口又臟又破。他的頭髮亂七八糟,還有一綹頭髮直直地立在前額上。他的鞋子磨損得非常厲害,有一隻鞋子的鞋帶還是斷的。在我看來,這個小男孩非常窮,窮得根本買不起任何東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時拿起一兩件玩具,然後又仔細地把它們放回原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