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大婚

同治大婚

由於崇綺之女被選為皇后,阿魯特氏整個家族都受益匪淺。

她原本所屬的蒙古同治與皇后成婚時的洞房(坤寧宮)大婚被、褥、枕頭圖案正藍旗是屬於下五旗,因為與皇家聯姻,被抬為屬於上三旗的“鑲黃旗”,她的父親崇綺也因此被封為三等承恩公,從此官運亨通,先後任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

婚禮定於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舉行,在大婚之前,皇家需向皇后家“大征”,意即下聘禮。

日子定在八月十八,禮部尚書靈桂為“大征禮”的正使,侍郎徐桐為“大征禮”的副使,取意“桂子桐孫”,希望這位新皇后能夠為大清王朝帶來更多子嗣。

阿魯特氏悄悄看過聘禮,禮單包括200兩黃金,1萬兩白銀;金銀茶筒、銀杯;1千匹貢緞;另外是20匹配備了鞍轡的駿馬。

崇綺更是激動萬分,他為女兒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女兒能夠成為一國之皇后,這是怎樣的榮耀。大婚典禮極其繁瑣而隆重。

九月十三日,恭親王和醇郡王的福晉——同治皇帝的兩位嬸母,將阿魯特氏大婚所需的紅蓋頭和寶瓶放入坤寧宮,寶瓶內裝滿金銀米穀,以示吉祥如意。

婚禮當日,兩位福晉便帶領各位女官戴鳳鈿、穿蟒袍、掛朝珠至皇后家迎接新皇后。

九月十五日子時一到,欽天監的官員立即向外報吉時,四位福晉率內務府的女官開始為馬上就要成為皇后的阿魯特氏改換裝束:梳雙髻、戴雙喜如意、身穿大紅的龍鳳同和袍,一手握玉如意、一手握蘋果(象徵如意、平安),坐進16人抬的婚轎進宮。

阿魯特氏坐在轎中,聽到沿街有陣陣掌聲,據說是事先安排了宮中太監在鳳駕通過時以掌聲迎接。

從午門到皇后家的街道上都懸挂着亮晶晶的宮燈,更不要說前來看熱鬧的民間老百姓,人山人海將通往乾清門的御道擠得水泄不通。

阿魯特氏在婚轎中雖然看不到外面的情況,但是從喧囂的鑼鼓聲中也能揣測到熱鬧的場景。

後來,她聽人說,兩宮皇太后還特意在這一天下諭:皇帝大婚,為顯示皇家恩典,凡是穿花衣的人都可以到午門觀看皇后的儀仗。

只有在即位前沒有結婚的皇帝才能舉行大婚典禮,算起來也就是順治爺、康熙爺舉行過這樣規模的典禮。

這隆重而又喜慶的場面至少有200多年沒見過了,一時之間全城的花衣幾乎都銷售一空。

老百姓情急之下,不少人將質地堅韌的花紙做成綵衣穿在身上。

不僅北京城內的百姓爭相到午門來觀看,就是很多外地居民,為了目睹皇帝大婚,也專程趕往午門來觀看這一盛況。

一時間,鑼鼓喧天,花團錦簇。

由於多年沒有操辦皇帝大婚,宮廷侍衛也沒有經驗,居然有不少小偷混進了午門,渾水摸魚,偷走了宮中不少值錢的東西……過了不少時間,坐在轎中的阿魯特氏突然聽到鐘鼓齊鳴,外面隱隱約約有人說:“進大清門了!”不一會,鳳輿停了下來,阿魯特氏已經到了乾清門。

她在兩位福晉的幫助下跨出轎門,同時接過醇王福晉遞過來的,已經準備好的“寶瓶”,小心翼翼地跨過意為“平平安安”的蘋果和馬鞍,被福晉引導站定。

皇帝也到了,他和阿魯特氏一起下拜。

九叩禮畢后,兩人在坤寧宮舉行了合巹禮(喝交杯酒),吃了名為“子孫餑餑”的餃子。

接下來一位福晉還為阿魯特氏重新梳頭,將雙鳳髻梳為扁平后垂的“燕尾”。

也不知道完成了多少道程序,阿魯特氏終於完成了所有的禮節,她不由得一陣激動,從此,她不再是一位普通的女子,而是大清國的皇后,要母儀天下,管理六宮,當然最主要的就是給皇帝生育子嗣。

這一場豪華的婚禮,一共花了1130萬兩白銀,相當於清王朝全國財政收入的一半。

阿魯特氏畢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性,得知這個天文數字以後感到非常不安。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果把這筆錢花在軍備和民生上,豈不是更值得?不久她還得知,有她這種想法的並不止她一人,不少朝廷官員都在她與同治大婚前上過奏摺,希望在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能夠節儉辦理婚事。

大臣謝維藩就說,皇上這樣大肆鋪張,只怕給下面的臣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將來奢靡之事恐怕不止大婚一樁,感到非常憂慮。

大學士倭仁還特地上了《大婚典禮宜崇儉疏》,這個奏摺更是在朝廷內外引起不小的震動。

倭仁認為國家的經費是一定的,如果宮廷用得多,軍備勢必就會少。

時局艱難,實在應該“可省則省,可裁則裁。

總以時事艱虞為念,無以粉飾靡麗為工”,勸慈禧放棄奢靡,考慮節儉。

慈禧的嚴厲和愛好奢靡是眾所周知的,阿魯特氏固然有其他的想法,但是看看連重臣的勸諫,慈禧都可以不予理會,她心中的想法也只能憋在心裏。

尤其是父親在她出嫁時諄諄告誡過她,伴君如伴虎,不僅在皇帝面前要小心,在兩宮太後面前更加要小心。

一言不慎,不僅會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會連累皇宮外面的娘家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解密歷史后妃真相:正說清朝十二后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解密歷史后妃真相:正說清朝十二后妃
上一章下一章

同治大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