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病逝 北大設靈堂接受悼念
昨日深夜,海淀區殯葬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北京大學法學樓5203室佈置靈堂。北大社會學系及其家中分設靈堂接受悼念,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9日舉行相關閱讀:本報訊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的親密朋友,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同志,因病於2005年4月24日22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191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吳江,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后,入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學習,師從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1938年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畢業論文《江村經濟》,又譯《中國農民的生活》,被認為是社會人類學實地調查的一個裏程碑。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和針對不同形態的經濟區域進行類型研究的方法。20世紀80年代后,又推出了全國一盤棋的研究模式。為表彰他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中的傑出貢獻,1980年,國際應用人類學會授予他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11月,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他社會學最高獎項———赫胥黎獎章;1982年12月,英國倫敦大學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1988年獲《大英百科全書》獎。昨晚,費孝通家人以及北大社會學系分別在家中及學校佈置了靈堂,接受社會各界的悼念。據悉,**中央辦公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辦公廳、**中央組織部,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均送去了花圈,費孝通的遺體告別儀式將於4月29日在八寶山舉行。北**學院連夜佈置靈堂昨晚11時左右,北**學樓二樓的會議室里,6名海淀區民政局殯葬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還在忙碌着,他們正在佈置費孝通先生的靈堂。在大約40平方米的靈堂前方,掛着一個橫幅,上寫:“沉重悼念敬愛的費孝通教授”。費孝通先生的遺像還沒有掛上,空着的像框位置被黑紗纏繞着,工作人員說,遺像要在今天早上8時掛上。黑紗的下方擺放着8棵南陽杉和11棵綠巨人,與黑紗映襯出凝重莊嚴的氣氛。工作人員表示,從晚上9時開始佈置的靈堂,大概在今天凌晨1時可以佈置完畢。3名社會學系的本科生在靈堂內值班,他們說,昨天下午系裏發出了悼念費孝通教授的通知,靈堂則從今天至28日,每天上午9時到晚上8時開放,接受大家的悼念。費孝通和王同惠結婚留影(1935年)。新京報資料圖片1910年11月,費孝通出生於江蘇吳江一個重視學校教育的家庭,4歲進入母親創辦的蒙養院,開始接受正規教育。1928年,費孝通入東吳大學,讀完兩年醫學預科,因受當時革命思想影響,決定不再學醫,而學社會科學。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后,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當研究生,1935年通過畢業考試,並取得公費留學資格。在出國前,偕同新婚妻王同惠子前往廣西大瑤山進行調查,在調查時迷路,誤踏虎阱,腰腿受傷,妻子出外尋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費孝通傷愈后,回家鄉農村休養時,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1936年,費孝通去英國留學,1938年獲倫敦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的中文名《江村經濟》,此書流傳頗廣,曾被國外許多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系列為學生必讀參考書之一。1938年回國后,費孝通繼續在內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研究農村、工廠、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社區。出版了調查報告《祿村農田》。1944年,費孝通訪美歸來后不久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曾任清華大學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鄉土中國》及譯文《文化論》、《人文類型》、《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1955年,費孝通到貴州進行民族識別,參加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1988年,費孝通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獎。1992年,費孝通發表《行行重行行》,收入自己20世紀80年代以來考察沿海鄉鎮企業的主要研究報告,就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及其在改革和國民經濟中的位置提出了精闢的見解。江村老人回憶費孝通“我感到像失去了親人”1957年費孝通再訪江村時,一直住在周文昌老人家裏,前後共20天。昨晚在接到記者電話時,年逾7旬的周文昌老人話語有些激動。記者:1957年費老去開弦弓村是怎麼住進你家的?周文昌:當年我的父母在費老姐姐的廠子裏上班,兩家來往較多,我和費老也漸漸熟悉了。1957年費老回鄉時就住在我家了。記者:這麼多年,費老回鄉時是不是經常去拜訪你?周文昌:費老特意看望我就有四五趟。2002年費老最後一次來到開弦弓村,專程來到我家,看望了我和家人。記者:費老一生最關心村民什麼?周文昌:費老問的最多的就是村民的收入怎樣,誰幹什麼工作,做什麼活,一年能掙多少錢,還要教給村民怎樣發家致富。記者:最後一次費老去你家,他對你家的生活滿意嗎?周文昌:非常滿意,費老很高興,儘管他已經行動不便。我家從1957年至今已經翻蓋了四次新房。他去世,讓我們感到好像失去了一個親人。家長給孩子講“費爺爺”的故事今年53歲的姚富坤現在是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市七都鎮開弦弓村村委會委員,自1981年費孝通第三次走訪開弦弓村,他就開始負責記錄費孝通的活動。昨天晚上,隨同七都鎮的各村幹部來北京考察工作的姚富坤,在飯店接受了記者專訪。當時,他剛從電視上得知費老去世的消息。田間地頭獲取資料“費老和我們村有緣呀。”姚富坤講起了費老與江村結緣的故事,滔滔不絕。1936年暑假,26歲的費效通與新婚妻子去廣西大窯山做社會調查,不料在爬山途中被山民狩獵的鉗子夾住一條腿,費妻在返回山下尋求救援時遭遇山洪暴發,不幸遇難。第二天,費老被上山的村民救下。費老離開廣西后,來到其姐姐費達生開辦漕絲廠的開弦弓村養傷,也開始了他的調查之路。“費老掌握的都是第一手資料。”姚富坤聽長輩人講,費老就是走進村民家裏,聊家常,問長短,在田間地頭獲得第一手資料。隨後,費老在整理資料時,為開弦弓村起了個學名:江村。1939年,費老以開弦弓村為素材,在國外完成了名著《江村經濟》,而江村的名字也開始名揚天下。據說費老的導師看到費老的文章后大加讚賞,說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而區別於搬抄資料的高深理論。一進村就講方言“自1981年費老三訪江村開始,我就開始在村委會任職,負責接待費老,拍照,記錄。”姚富坤說,自己當時29歲,見到從北京來的費老一點官架子沒有,穿着普通,很隨和,而且,費老每次一進村裡就講方言,讓村民感到非常親切。當時開弦弓村村民生活逐漸好轉,費老經過調研又寫出《三訪江村》。姚富坤說,費老在開弦弓村調研經常和村民吃住在一起,住農家院,喝農家水,從不挑剔。在費老的撮合下,1982年,國家出錢為開弦弓村修築了一條8公里長的砂石路,連接上了318國道,打破了開弦弓村只有水路與外界相通的歷史,加快了開弦弓村村民致富之路。村裡婦孺皆知費老姚富坤講,在開弦弓村,費老是人人皆知的人物,老一代村民對費老因仗義執言而被錯劃成右派心痛不已,老師家長都會給孩子講“費爺爺”的故事,教育孩子好好學習。現在,開弦弓村專門設置了一個有關費老的展覽室,把費老來開弦弓村的照片、文字等資料全部收集起來,包括費老寫就的《江村經濟》等16本著作,展覽出來,供後人及來賓觀瞻。另外,姚富坤等人還把費老走訪的全部資料登在該村網站,介紹費老的事迹。江蘇省吳江市七都鎮開弦弓村村委會委員姚富坤在北京接受新京報專訪。本版采寫(謝言俊郭少峰公冶祥波實習生耿小勇)本版攝影(李冬)(除署名外)相關連結:相關專題:(編輯:臨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