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茶-餘杭--徑山茶(1)
第二站餘杭--徑山茶
站點特色
素有"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美譽的餘杭,是杭州的門戶。餘杭三面環抱西湖,南望寧波,東接上海。歷史上,著名的隋朝京杭大運河的起點就在餘杭。如今,這裏人文薈萃,經濟發達,已成為旅遊勝地。而且,從杭州到餘杭只需10分鐘車程,交通十分方便。
徑山茶的產地徑山,就在餘杭境內。徑山,是天目山之餘脈,因徑通天目山而得名,這裏風光綺麗,有著名的千年佛教古剎--徑山寺;出產優質名茶--徑山茶。
茶史追溯
徑山產茶歷史悠久,始栽於唐,聞名於宋。宋朝的翰林學士葉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說:"錢塘、徑山產茶質優異"。清代《餘杭縣誌》載:"徑山寺僧采穀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法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徑山茶是也";又據《續餘杭縣誌》記載:"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及裹山塢出產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
南宋時,日本佛教高僧聖一禪師、大應禪師(即南浦紹明)渡洋來我國,在徑山寺研究佛學。歸國時帶去徑山茶籽和飲茶器皿,並把"抹茶"法及茶宴禮儀傳入日本。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重新研製徑山茶並獲得成功。1979年徑山茶在浙江全省名茶評比中榮獲第一名,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1988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1年獲"中國文化名茶"稱號。
茶詩為證
徑山採茶歌
清金虞
天子未嘗陽羨茶,百卉不敢先開花。
不如雙徑回清絕,天然味色留煙霞。
石泉松籟春無那,驚雷夜展靈芽破。
峰迴寺掩路丫叉,恰喜茶歌相應和。
半陰半晴穀雨時,一旗一槍無幾株。
氤氳香淺露光澀,頗覺深山春到遲。
紫黃落腳空名重,白絹斜封充錫貢。
拼向幽岩覓翠叢,年年小摘攜筠籠。
游徑山
宋蘇軾
眾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途中踏破千里足,金鞍玉鐙相迴旋。
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古蛟龍淵。
道人天眼識王氣,結茅宴坐荒山巔。
精誠貫山石為裂,天女下試顏如蓮。
(此詩雖未言茶,但氣勢磅礴,徑山之貌可見一斑,故而選賞)
名茶鑒賞
徑山優美的生態環境決定了徑山茶的優秀品質。徑山茶外形細嫩緊結顯毫,色澤綠翠,內質有獨特的板栗香且香氣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勻
成朵。徑山茶的製作工藝要點為:鮮葉攤放、小鍋殺青、微型揉捻、竹籠烘焙,密封貯藏。
茶導遊
徑山因山上小徑直通天目山而得名,這裏風光綺麗,歷史上以佛教聖地、茶道祖庭而聞名。山上有古剎徑山寺,始建於唐朝,在宋朝時徑山禪寺已成為江南"五山十剎"之冠。相傳法欽和尚在此結茅傳教,為徑山開山寺僧,被賜封為"國一禪師"。鼎盛時,殿宇樓閣林立,僧眾達3千,被譽為"東南第一禪寺"。
徑山因寺而開,因佛而名,徑山茶與僧而來,徑山寺、雙溪四嶺、蘭花坪一帶,既是景區,又是產茶區。這裏古木參天,翠竹掩映,流水淙淙,雲蒸霞蔚,氣候溫和溫潤,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結構疏鬆,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遊人漫步景區,但見溪流縱橫,竹林茶園相間,一片鳥語花香,十分愜意。
徑山的其他主要景點有:松源天風、靈岩喝石、弔橋溪歌、龍鼻噴泉、龍呤垂釣等。古迹有唐代龍井、宋代御碑、元代古塔、明代銅鐘、陸羽泉等。陸羽泉又稱陸家井,位於雙溪鎮涼亭頭,井深不盈尺,遇旱不竭,相傳為陸羽汲泉烹茗之處。
順道一游
餘杭是中華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京杭古運河的最南端。五千年燦爛的良渚文化及"先餘杭、后杭州"的歷史淵源給餘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澱,加上迷人的江南水鄉風光,構成了極為寶貴的旅遊資源。主要景點有國家主席**題寫館名的良渚文化博物館;江南五山十剎之首、佛教臨濟宗祖庭和日本茶道之源的唐代古剎徑山寺;楊乃武與小白菜墓;千年古橋廣濟橋和乾隆七下江南留下的御碑;茶聖陸羽之泉、宋代科學家沈括之墓、近代革命家章太炎故居、西泠印社創始人吳昌碩紀念館,新近開發的江南第一漂--雙溪竹海漂流、東明山森林公園和大禹谷、九龍瀑景區亦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千萬遊客。
民間傳說
蘇軾游徑山的傳說
宋時,佛教興起,香火日盛,以茶助禪,參禪悟道,成為一種風尚。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居"五山十剎"之冠的徑山,更是茶以禪名,禪助茶興。每年春季,徑山要舉行茶宴,由法師親自主持,然後獻茶於僧客,一時間,進山品茗論道者日眾。
當時大文豪蘇東坡久慕徑山大名,一日來游徑山寺。方丈見其衣着平常,以為只是尋常香客,不以為然。只淡淡說:"坐。"又轉身對小和尚喊:"茶。"小和尚於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覺來人談吐不俗,氣度非凡,便改口"請坐",並喊小和尚"敬茶"。經過一番深談,方丈得知來者乃大詩人蘇東坡時,情不自禁地說:"請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並研墨鋪紙以求墨寶。東坡先生一思忖,提筆寫了副對聯。上聯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罷,滿臉通紅,羞愧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