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編 雄關要隘(6)
新舊廣武城現存狀況如何?
舊廣武城建於遼代,為磚石結構,周長米,城高8米,是我國現存較完整的古城堡之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這裏背靠大山,地勢平曠,一座小小的城池顯得有些突兀。它四周的城牆都還完整,設有東、西、南三座城門,其中南門還有一個小小的瓮城,如今只剩兩堵十幾米長的土牆。不設北門,大概是出於與北方來犯之敵作戰的需要。舊廣武城是雁門關下的重要關隘,歷代都受到較好的保護。相傳楊家將中的六郎曾在此城與遼兵大戰,電視連續劇《楊家將》的部分外景就是在這裏拍攝的。各城門外側曾有過精緻的磚雕為裝飾,但多已風化,城門上石匾的字跡也難以辨認,而六七米高的巨大木質門扇依然可以開合。在城的北部還保留着一座烽火台,它已經成了殘存的近20米高的大土堆狀。
新廣武城在舊廣武城東面2公里左右,是1374年創修的。周長2公里,城高10米,如今只剩下兩個城門和斷斷續續的城牆。從殘留的遺迹來看,新廣武城比舊廣武城地勢更為險要,更有利於作戰,它倚山傍險,虎踞要衝,內長城拱衛兩側。明清兩代均在此設重兵駐守,併兼協防雁門關外之北樓口、平型關、水峪口、白草口等18個險要隘口。新廣武城周圍幾里範圍內的磚砌長城都成了夯土長城,新廣武城也只剩下南北兩個城門及少量的幾截城牆。城的北門頗為高峻,城門頂上現存有已倒下的高3米左右的一塊石碑,石碑上的字跡已漫漶不清,城樓前石匾上“三晉囗關”幾個字還隱約可辨。幾十米長的城門洞仍然是村民來來往往的重要通道。南門則較低,兩側還保留了一段較為完整的城牆,城牆高處遺留有水浸的痕迹,證明很久以前,新廣武城曾被水淹過。
明朝末年,明朝大將曹變蛟率其部下在這一帶曾與清兵血戰7天,清兵被迫敗退歸化城(今呼和浩特)。1926年春天,閻錫山的晉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曾在此地進行過激戰,晉軍第7旅傷亡慘重,陣地幾乎失守。新廣武曾有二十四座廟宇,被稱作“二十四全廟”,意思是這裏的廟很齊全。
徐霞客是如何描寫長城龍泉關的?
徐霞客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生於1586年,死於1641年,江蘇江陰人,一生不入仕途,專事旅行探險和實地考察,用日記的體裁,把調查研究結果寫成《徐霞客遊記》一書。他在《游五台山日記》中以移步、易形之手法,記寫了游觀龍泉關的情景。作者自阜平縣出發,沿溪而上,地勢越來越高,山峰越來越密,漸至龍泉上游,“有石樑曰萬年,過之,溯流望西北峰而趨……轉北行,向所望東北高峰,瞻之愈出,趨之愈近,削削之勢,遙遙逐人……八里……又二里,重城當隘口,為龍泉關。”龍泉關是太行山長城之上的重要關口,有上下兩關。出下關之北關門,“北行十里,路漸上,山漸奇,泉聲漸微。既而石路陡絕,兩岸巍峰峭壁,合沓攢奇,山樹與石竟麗錯綺,不復知升陟之煩也。”“又直上五里,登長城嶺絕頂,回望遠峰,極高亦伏足下,兩旁近峰擁護,惟南來一線有山隙,徹目百里。”“嶺之上,巍樓雄峙者”,“龍泉上關也”。“關內古松一株,枝聳葉茂,干雲俊構”。登高遠眺,又有一番奇景再現。文章通過險要地形和美麗山川的描繪,映襯出長城的雄偉壯觀。
娘子關名稱是怎麼來的?
娘子關是萬里長城重要關隘。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地處華北大平原和太原盆地之間的山地里,是縱貫南北的太行山脈的中央地帶,其東部是廣闊富饒的冀中平原。據《平定州志》載:“娘子關即古葦澤關,唐初因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此設防,創建關城,故名娘子關”。平陽公主是歷史上的一位巾幗英雄,她精通武藝,諳習征戰,嫁給鎮軍大將軍柴紹后,仍然手不離弓箭,身不離寶刀。167年李淵起兵反隋,柴紹從太原追隨李淵。平陽公主在家鄉廣散家財,招兵買馬,軍隊很快發展到7萬多人,當時人稱娘子軍,平陽公主引精兵萬餘與其兄李世民會師於渭北,並參加了圍戰京師之役。李淵對三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平陽公主死後,李淵破例給她派了一支40多人的鼓樂隊,大奏哀樂。按當時唐朝的禮儀,婦女哀葬不得用鼓樂,當朝內有人提出反對時,李淵斥責他們道:“公主統帥千軍萬馬,非常婦女之匹,何得無鼓”。由此可見平陽公主當時的地位是很高的。現在娘子關還留有“點將台”“避暑樓”“洗臉盆”等一些與平陽公主有關的傳說遺迹。
長城關在什麼地方?
長城關位於寧夏鹽池縣城北。其北部為風沙區,屬毛烏素沙漠的一部分;中部為丘陵灘地,地勢平坦開闊;而南部則為黃土溝壑區。長城關是明長城千百座雄關中唯一以長城命名的關隘。長城關為1531年當時總制陝西三邊軍務的兵部尚書兼都御史王瓊所修。據《嘉靖寧夏新志》載:“花馬池營東者,為喉噤總要,則題曰‘長城關’。高台層樓,雕革虎視,憑欄遠眺,朔方形勢,畢呈於下”。長城關上建有關樓,高聳雄壯。上書“深溝高壘”“朔方天塹”“北門鎖鑰”“防胡大塹”等字。下設暗門,門外設市場,漢蒙每月交易3次。設守備監守營兵防守。今關城建築已毀,僅存高大的土築墩台,長城關附近長城遺址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