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名勝古迹(8)
在雁門關發生的1700餘次大小戰鬥,鼓樓都可見證,難怪雁平兵備道湯豫誠將這種歷史感悟題一巨匾懸於樓正面“聲聞四達”,道光知州陳鼎雯題匾“雁門第一樓”。
岩畫主要分佈在哪個地區?
在內蒙古陰山山脈,不但修築有戰國趙長城和秦始皇長城,還鐫刻或塗繪有與長城相映交輝的古代岩畫。陰山岩畫到目前總共發現1萬多幅,分佈最密集的地區是烏拉特中旗的西南部、磴口縣的西北部。岩畫鑿刻年代大約為青銅器時代晚期,並一直延續到元、明、清,題材極為豐富。總體上看,以反映古代的游牧民族狩獵生活或與其有關的內容為主。此外,還有人物舞蹈,車輛出行、穹廬、人面、文字等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靈圖像,在整個岩畫中也佔有一定比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天體星像岩畫,在陰山岩畫中發現若干處,這在世界上其他岩畫區是罕見的。陰山岩畫的藝術特色質樸、生動並且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構思技巧和表現力諸方面都顯示了驚人的藝術才能。它作為中華民族古代藝術寶庫的一顆燦爛明珠,與長城一樣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以及觀賞價值。
城歷史上的軍事地位是怎樣的?
榆林城位於明長城南、距鎮北台5公里,今為陝西榆林市所在地。又稱榆陽,東扼雁朔,西衛寧夏,北控河套,南屏關中,是大漠通往內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素有“九邊鎖鑰”、“雄鎮三秦”之說,明長城九鎮之一延綏鎮總兵所駐地。據記載,榆林城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其後經三次較大規模的擴建,才最後定形的。到清同治年間,因榆林城北牆被流沙積壓,遂將北城牆向西南回縮始成今日榆林城的樣子。此城地勢為東高西低,東北角向外突出。城牆牆體用黃土夯築,外側包以青磚,城牆高12米,基寬米,頂寬10米。城門有5座,各城門頂上,均建有兩層威武雄壯的城門樓。城內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名勝古迹,其中以星明樓、凌霄塔最負盛名。
長城最大一座城台在什麼地方?
★
鎮北台,位於陝西榆林市紅山最高處,是萬里長城上最大的一座城台,東西有長城相連,為榆林南北往來的咽喉之地。鎮北台建於1607年,是榆林鎮巡撫塗宗浚為保護紅山馬市貿易設立的一個觀察哨所。登臨台頂,極目遠眺,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鎮北台形如塔狀,共分4層,總高30餘米。台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長64米。整座城台全部由青磚包砌,各層亦有垛堞圍牆,第二層向南開有一券拱門,僅此門可上至台頂。門額上嵌有“向明”二字的石匾。在鎮北台比鄰還建有“款貢城”“易馬城”。
么說紅石峽是長城線上的書法藝術寶庫?
紅石峽位於榆林鎮北台西1公里,居無定河支流榆林河與明萬里長城的交叉點上。榆林河由北流來,中劈紅山,形成寬不及百米的峽谷,峽谷兩側,峭壁如屏,紅石印映。峽東崖高米,長307米;西崖高13米,長333米。西崖多為明清兩代名人的石刻,東崖有宋元古剎雄山寺。寺依山傍水,雕欄飛檐,樓、閣、亭相望,殿亭都為懸崖上鑿的石窿,寺內有石刻佛像及壁畫,穹頂是儒、道、釋之教融為一體的建築風格,寺外兩壁摩崖刻石相連,多達160餘處。筆法精湛、內容極廣,有左宗堂的“榆溪勝地”、杜斌丞的“力挽狂瀾”、馬占山的“還我河山”,還有“中外一統”“威鎮三邊”等,其中“蒙漢一家”的民族團結口號分外引人注目。刻字大的丈余,小的寸許,各家各體,應有盡有,可以說是長城線上一處罕見的書法藝術寶庫。
城是怎樣變成廢墟的?
統萬城遺址位於陝西省明長城以北的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村,現已為毛烏素沙漠所侵,城址四面不同程度地被流沙湮沒,但整體遺址尚存,尤其是西南角高出地表30米的角樓基座,仍赫然挺立於沙海之中,數十裡外可望見。統萬城原是北朝十六國之一夏國的都城。史載413年匈奴貴族赫連勃勃雄踞朔漠,意欲稱帝,於是調發十萬人,修築新城作為首都,取名統萬城,寓意“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當時這裏還是山清水秀,草澤豐美,風景宜人的地方。那麼統萬城是如何淪於沙漠之中成為廢墟的呢?其實在統萬城的繁榮時期,便已開始了對這一地區自然環境的破壞。特別是到了8世紀,唐朝為了加強對突厥的防禦,採取了屯墾實邊政策,砍伐森林濫墾草地,到9世紀,這裏就出現了大面積沙化現象。但這裏在宋初時仍不失為一重要政治中心。994年,宋太宗因為統萬城經常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反抗的中心,遂下令毀城,遷走城中的百姓。此後,名噪一時的統萬城便逐漸成為廢墟。
上江南”指的是什麼地方?
銀川,它是長城線上的重要城鎮,明寧夏鎮所在地。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青銅峽灌區中部。西有賀蘭山,東靠黃河,北接平羅縣,南鄰青銅峽市。地勢平坦開闊,有長期的開發墾殖歷史。黃河南北貫穿,形成了較大的沖積面,歷來為塞上重要地區。秦王朝開闢了黃河以南地區之後,這裏轄屬於北地郡。漢代在今銀川東郊建置典農城,是為銀川建城之始。明朝為防衛北部邊地,設置九邊,銀川即寧夏鎮治所,負責鹽池至靖遠之間的長城防禦,所轄內長城分為東、北、西三部分。清雍正時置寧夏府,銀川為府城。又在其東北處另建一城,名“滿城”,后因地震損毀。民國年間改府為道,府城仍按清制隸屬甘肅省。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為省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於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為區首府。今銀川市分為西夏區、金鳳區、興慶區,共3個區;1市,即靈武市;又轄永寧、賀蘭二縣。全境面積7027平方公里,有漢、回、滿、蒙等26個民族,其中漢、回人口占絕大多數。銀川農業自古發達,包括農林牧漁各類生產,灌區內渠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雖經年不雨,仍可獲得豐收,有“塞上江南”之稱,是祖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