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計劃出籠
重新奪取哈爾科夫給希特拉打了一支強心劑。的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利,使德軍士氣降到他們進入蘇聯戰場以來的最低點。德**隊已經不再是無敵的了,德軍也同樣要面臨失敗的命運,一股悲觀的氛圍慢慢在德軍將士中間蔓延開來。希特拉此時也開始有了戰敗的夢魘,經常在睡眠中被驚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他曾傲慢地以為征服蘇聯人只需要3個月的時間,而現在——曾一度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德軍面臨著被蘇聯人打敗的命運。對希特拉來說,比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更無法讓他忍受的是保盧斯的投降。就在保盧斯投降的同一天,他還授予保盧斯陸軍元帥軍銜,希望保盧斯不要屈服。結果卻是……希特拉想不通,為什麼保盧斯不願意為榮譽而死,為什麼他不寧願戰死或自殺。對此,希特拉不只一次地抱怨:“這麼多戰士的英雄主義事迹因為一個簡單而平庸的怯懦者的行動而黯然失色。”希特拉更想不通的是,他的軍隊為何能夠被他一向認為低劣的斯拉夫人打敗。因為希特拉一向認為,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都是劣等民族,這些人根本無權活在世上。當然,部分斯拉夫人,給德國主子做奴隸、耕耕地、開開礦,也許還有點用處。為了反思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的原因,希特拉一連好多天都躲在“狼穴”里閉門不出,他渴望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提升部隊的士氣以及在盟友中的威望。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舒緩了希特拉的緊鎖眉頭,他把目光投向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正面防線有250公里,其根部卻只有70公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控制了奧廖爾附近的突出部,南方集團軍群仍佔據着大部分的鄧尼茨盆地。更為重要的是庫爾斯克突出部兩翼的根部分別是交通樞紐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便於坦克機械化部隊機動。這就為德軍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兵力從根部切斷蘇軍突出部的兵力集團提供了地形上和戰場態勢上的有利條件。希特拉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戰機,眼睛裏閃過一絲不易讓人覺察的喜悅。與此同時,曼施坦因也在醞釀德軍的1943年夏季的作戰計劃。他意識到德國在蘇聯已經陷入一場沒有希望的消耗戰中,隨着時間的推移,蘇聯將以其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實力上壓倒德國。避免這一噩運的惟一辦法是在蘇軍的優勢還不明顯時,以一連串的殲滅戰使蘇軍在人力和物力上“大出血”。只要這種損失大到蘇聯無法忍受,德國便有可能獲得一個通過談判而獲得和平的機會。在哈爾科夫戰役即將結束的時候,曼施坦因的計劃也已經初步成型了,可供選擇的方案有兩個:一種方案被稱為“反向”計劃,即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繼續引敵深入,再得用東線廣闊的戰略縱深,伺機發動局部反擊。這也是與哈爾科夫戰役相同的戰鬥。這樣做,可以使德軍以較小的代價,最大限度地殺傷、俘獲蘇軍,使其人力資源枯竭,最後逼使蘇聯像沙俄在1917年那樣崩潰,或者接受對德有利的和約。然而,這一方案也存在着其致命的弱點:一方面,這等於把戰略主動權交給蘇軍;另一方面,在目前這一階段,德軍兵力已經嚴重不足,無法防守整條戰線。如果蘇軍在德軍沒有準備的方向發起反擊,德軍將一潰而不成軍。更重要的是,採取這一方案,等待蘇聯的進攻,將大大推遲戰爭時間。而此時,德軍是無法再等下去的。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蘇聯的工業會提供越來越多的武器裝備,蘇軍的戰鬥力也會越來越強。儘管英美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又一次背棄同盟國的義務,推遲了原定於1943年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承諾。但是,很明顯,開闢第二戰場是早晚的事情。到時候,德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場毫無勝利希望的兩線戰爭中。另一種方案被稱為“正向”計劃,也就是在有利的地區,通過主動進攻來殲滅蘇軍。一開始,曼施坦因傾向於“反向”計劃,這倒也符合他謹慎縝密的性格特點。然而,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使得德軍從上到下又充滿了信心,曼施坦因希望能夠在利用德軍士兵士氣高漲的時候,能夠繼續擴大戰果,於是,“反向”計劃就自然而然地被放棄了。其實,早在哈爾科夫戰役接近尾聲時,曼施坦因就曾試圖說服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元帥派兵南下,以夾擊撤退中的蘇軍,只是由於中央集團軍群已經精疲力竭,實在抽不出兵力配合才未能實行。很自然,曼施坦因的目標必然會選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上。在他眼裏,庫爾斯克突出部是最理想的攻擊目標。通過南北兩翼的鉗形攻擊,可以切斷整個突出部,並殲滅大量蘇軍。而這次戰役一旦成功,必將大大縮短德軍的戰線,極大地提高德軍部隊的機動能力。曼施坦因做出這樣的計劃是有原因的,他想當然地認為,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都是些從哈爾科夫戰役中敗退下來的殘兵敗將,沒有多大戰鬥力。德軍應該趕在他們恢復戰鬥力之前,把他們徹底在消滅掉。況且德國目前尚具有這一軍事實力。曼施坦因的計劃在德**方上層引起了軒然大波,除了極個別人之外,絕大多數將領反對這一計劃。1943年2月剛被任命為德國裝甲兵總監的古德里安,對這一計劃持強烈的反對意見。這位德軍裝甲部隊的創建者在視察中發現,現在的德國裝甲部隊同以前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削弱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1940年,古德里安建立的裝甲師配備4個坦克營共有坦克400輛,在1941到1942年,已經縮編到2個坦克營200輛坦克,而到了1943年春,整個東線18個裝甲師只剩495輛坦克,平均每個師只有27輛坦克!更讓他不能容忍的是,不僅在數量,就是在質量上,德軍的在役坦克也遠遠比不上蘇聯。當時德軍的主力坦克是三號和四號坦克,已經被證明根本不是蘇聯T-34坦克的對手。雖然古德里安曾命令德國工業仿製蘇聯T-34坦克,但因發動機問題無法解決只能作罷。儘管德國已經研製出他們的新一代坦克——五號“豹”式坦克和六號“虎”式坦克,這兩種坦克在質量上可以壓倒蘇聯坦克,但是它們的產量卻實在低得可憐,“虎”式坦克的月產量只有25輛,“豹”式坦克月產量也不超過50輛。更不用說“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本身還存在着諸如笨重和易出故障的問題了。古德里安認為,把如此數量之少的坦克投入到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中,無異於自投火海,他甚至建議在整個1943年,德軍都應該採取守勢。然而,希特拉贊成曼施坦因的計劃。對希特拉來說,身為陸軍總司令和國家元首,東線的攻守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戰略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政治問題。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以來,他已經隱隱地感覺到軸心國內部出現了一些裂隙。只有採取主動進攻才能重新鞏固“德軍無敵”的神話,加強各盟國的向心力。而庫爾斯克突出部正是攻擊的最佳目標。當然,對於發動這樣一次進攻的勝算有多少,希特拉心裏也沒有底數。雖然希特拉算不上一位天才的軍事家,但多年的軍事經歷也讓他產生了一些不祥的預感。面對古德里安的反對,他也曾承認:“這一作戰的每一個行動方案都會讓我反胃”。但對希特拉而言,他似乎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希特拉的打算是這樣的:從庫爾斯克南、北面向突出根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而後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突擊。1943年3月13日,希特拉簽署了第5號作戰命令。他命令新任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研究庫爾斯克地區的軍事形勢,擬制可能的作戰方案。蔡茨勒對希特拉的決定大吃一驚,認為他的企圖太大,而德軍兵力不足。但是,蔡茨勒對希特拉非常了解,他不願意充當希特拉宏偉計劃的“絆腳石”。所以他除了表示服從之外,什麼也沒有說,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希望儘快拿出讓希特拉滿意的計劃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蔡茨勒完成了計劃草案。而後,又拿着草案到德軍最高統帥部各機關並向戰地高級指揮官徵求意見。折騰了一個多月,正式的作戰方案形成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希特拉終於說服了他的部下,把庫爾斯克突出部作為在東方發動夏季戰役的開端。德軍將使用坦克部隊在狹窄的地段上實施突然的密集突擊,以達到殲滅蘇聯軍隊最強大的集團——中央集團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及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戰略預備隊的主要目標。4月11日,德陸軍總部參謀長向希特拉提出這一計劃的備忘錄。在文件中,他建議由莫德爾上將的第9集團軍和霍斯上將的第4裝甲軍團聯手攻擊庫爾斯克突出部。之後,密碼代號為“堡壘”的作戰計劃於1943年4月15日,以6號作戰命令的形式正式頒佈了。在命令中規定,“4月28日起,攻勢可在陸軍總部命令頒佈的6天內發動”。也就是說,“堡壘”作戰最早發動的日期是5月4日。希特拉還要求:“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我決定進行今年的首次進攻——‘堡壘’作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作戰行動,必須儘快擊潰敵軍,才能在今年的春夏作戰中搶得先機。”“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必須全力以赴,務必精銳盡出,將士用命。要知道,在庫爾斯克獲勝,也就象徵著又向征服全世界邁進了一步。”為了確保這次行動的勝利,希特拉還特地挑選了兩個他最信任的元帥來指揮這次戰役: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和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與此同時,德軍庫爾斯克突出部戰役的籌劃和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進行了。戰爭的陰雲開始籠罩在庫爾斯克突出部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