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早年的磨練(1)
莫斯科西南的卡盧加省斯特烈耳科夫卡村,是一個普通的窮村落。一條沒膝深的小河從村旁潺潺流過,水上長滿了綠藻,一到夏天這裏便成了孩子們的天堂。村北有一片樺樹林,遠遠望去,彷彿是一片連綿的山丘。在這個村子中央,有一幢很破舊的房子,房子的一個屋角已幾近坍塌,牆壁和屋頂長滿綠苔和青草。然而就在這間不起眼的農舍里,誕生了一位後來赫赫有名的軍事家,他對蘇聯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1896年12月2日,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在此呱呱落地。據母親講,這孩子出生時嗓門十分宏亮,彷彿在告訴村裡人,他已來到了這個世界。
在這所房子裏,早先住着一位名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婦。朱可娃無兒無女,生活十分凄涼和寂寞,於是,她從孤兒院領回了一個兩歲的男孩。這男孩的親生父母是誰,大家都說不出來,只是聽說,他是在3個月的時候,被一位婦女放在孤兒院門口的台階上,身上還夾着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我兒子名叫康斯坦丁。"善良仁慈的朱可娃把孩子收養后,取名叫康斯坦丁·安德烈維奇·朱可夫。這個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親。
康斯坦丁是個苦命人。他剛滿8歲時,與之相依為命的朱可娃就去世了。為維持生計,年幼的康斯坦丁被迫到烏戈德製鞋廠一個鞋匠那裏當學徒。在當時的俄羅斯,沒有關係是學不到手藝的。所以康斯坦丁說是當學徒,實際上主要是幹家務活,替老闆抱孩子、喂牛、打掃衛生。三年"滿師"后,他四處找活干,幾經周折,終於在莫斯科的維義斯製鞋廠找到了工作,在那裏他才真正學到了鞋匠的手藝。
朱可夫的母親叫烏斯季尼婭·阿爾捷米耶芙娜,出生在鄰村一個很窮的人家。朱可夫在回憶錄中是這樣描述母親的:
"母親身體很強壯,她能不費勁地扛起五普特重的一袋糧食走好遠一段路。據說,她身強力壯,是因為她父親--我外祖父阿爾喬姆的體力好。我外祖父能鑽到馬肚子下面一頭把馬頂起來,還能攥住馬尾巴,一把把馬拉得蹲坐地上。"
朱可夫的父母都是第二次結婚,而且都是第一次結婚後不久就喪偶了,沒有留下孩子。他們結婚那年,康斯坦丁已經50歲,烏斯季尼婭也35歲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孩,名叫瑪莎,比朱可夫大兩歲。朱可夫5歲時,又有了一個弟弟,叫阿列克謝,但由於飢餓,不到一歲就死了。
卡盧加省的農民生活是很苦的,地少而薄,連餬口都無法做到。於是,男人們普遍去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做零活,田間活計主要由婦女、老人和孩子們干。朱可夫一家也是很窮的。康斯坦丁當皮匠,因為鄉親們都很窮,大多付不起錢。他為人寬厚,每次工錢要得很少,所以掙到的錢極少。烏斯季尼婭除種地外,每年晚秋農閑時,就幫人送貨,報酬很微薄,但付出的代價卻很大。阿列克謝出生剛幾個月,烏斯季尼婭就又決定進城掙錢。鄰居們都勸她在家帶孩子,因為孩子太瘦弱了,需要多餵奶。但飢餓威脅着全家,她不得不把阿列克謝交給7歲的瑪莎照看。結果,阿列克謝不到一歲就死了。為此,全家都很悲痛。
真是禍不單行,就在那一年,朱可夫家的那間房子終因年久失修倒塌下來。冬天就要來了,全家怎麼生活呢?烏斯季尼婭哭了,康斯坦丁也一籌莫展。最後,烏斯季尼婭想了個辦法,把母牛賣了,換回木料蓋房子。在鄉親們的幫助下,房子很快蓋好了。這樣,儘管往後的日子更困難了,但在寒冷的冬季到來之際,全家畢竟有了一個棲身之地。朱可夫從小就感受到了鄉親們的溫暖。
朱可夫很愛他的母親,也很體貼母親。他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們這些貧農家的孩子,都看見過媽媽們日子過得多麼艱難。每當她們流淚時,我們心裏也十分難過。而每當她們從小亞羅斯拉韋次給我們帶點小麵包圈或甜餅乾時,我們又是何等地高興啊!如果在過聖誕節或者復活節時,媽媽們能積點錢給我們買大餡餅,那我們更是高興得不得了。"
俄羅斯民族,有着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友好團結的傳統,這使幼小的朱可夫受到很大的熏陶。村子旁邊的奧古勃梁卡河水很淺,卻有很多鯿魚、鱸魚和冬穴魚。在開春以後,朱可夫常和小夥伴們來這裏用籃子兜魚。捉到魚后,朱可夫就主動送些給鄰居們,感謝他們時常給家裏送的菜湯和粥。
朱可夫8歲的時候,就已經到田裏幹活了。第一次干農活是跟着父親去割草。當時,朱可夫很自豪,覺得自己已成了一個對家庭有用的人了,所以,幹得十分賣勁。大概是用力過猛,手上很快打滿了血泡,但他不聲不響,一直到血泡破了,不能再耙了為止。父母很心疼,用破布把他的兩手都包紮起來。由於不能用耙子了,他只好和姐姐一起拾草,結果惹來了夥伴們的嘲笑。朱可夫憋不住了,他又參加了割草的行列,而且幹得比誰都好。後來在割麥子的季節中,他又搶着往前趕,結果鐮刀割破了左手的小拇指,把媽媽嚇壞了。直到他成為元帥后,左手小拇指還留有這塊傷疤。朱可夫這種從小磨練出的吃苦耐勞精神,使他身體鍛煉得很結實,後來他在各種緊要關頭那種令人咋舌的旺盛精力大概就得益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