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圖書典籍之損失(6)
戰後統計,八一三戰爭以前,上海有公共圖書館一百餘所,戰後尚存的較大圖書館僅十餘所,共劫走並燒毀圖書290441冊,其中私人書籍25726冊。
南京的圖書館損失:
戰前南京比較有規模的圖書館有中央圖書館、國學圖書館、中央大學圖書館、金陵大學圖書館、南京市立圖書館,以及國民政府、中央黨部所屬部會的圖書館,這些圖書館西撤時留有大量圖書多遭損毀劫掠。戰後統計,圖書損失初步調查就有書籍類,公共圖書406461冊另156箱1725種,私家53118冊另1790種840部59箱。具體情況如下:
中央圖書館於1933年籌建,抗戰初期尚在籌備期間,至1937年已有藏書15萬冊,由於日軍的侵略,本來選擇的263箱重要圖書,只運出130箱,1938年開始西遷,途經漢口、長沙、岳陽到四川重慶,初在重慶設辦事處,翌年3月又遷至江津白沙鎮,西遷時僅帶走圖書120箱計一萬多冊,其中存放朝天宮庫房的有4萬冊,戰後封存時只有3萬冊。王長喜:《抗戰勝利后金陵文物的封存與清理》,載《南京檔案》1994年第3期。存館本部的也多為敵劫。中央圖書館存香港馮平山圖書館的善本典籍35萬餘冊,日軍佔領香港后,為日人竹藤峰治劫運日本,分藏於東京上野公園帝國圖書館及伊勢原等處(1946年追回)。該館所有國學書局刻片、版片150餘種七萬餘件全部遺失。
國學圖書館損失。該館位與南京清涼山麓的虎踞路龍蟠里,最初為清道光兩江總督陶澍的惜陰書院。“惜陰”二字,原出自東晉陶侃“大禹聖人,猶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陶侃以此自勉,也以此勵人。光緒年間,兩江總督端方就在南京龍蟠里的“惜陰書院”的舊址,建造了前後二幢古式藏書樓,成為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裏面有錢塘丁氏的“八千卷樓”藏書以及其他許多的珍貴版本。辛亥革命后,改為江南圖書館,1937年已有藏書24萬餘冊,日機轟炸時,倉促“選宋元精刊及孤本等善本裝110箱藏朝天宮故宮博物院分院地庫。地庫隱匿,日偽多次懸賞發掘,1940年2月敵偽衝破地庫,將該館善本移竺橋偽圖書館專門委員會開闢專庫貯藏,戰後封存接受,缺少善本書184部1643冊”。《省(江蘇)立國學圖書館呈報該館善本書損失情形》,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全5,卷11685。該館存清代江南各公署檔案6484宗及尚未整理者六十餘大簍,裝訂成冊的各種日報1894大冊又19束,被日軍作舊紙出售或焚毀。叢書及地方志,舟運蘇北興化的羅漢寺及北門外觀音閣,計3萬餘冊。興化藏書大部為日軍焚毀、劫掠,小部散失。戰後調查,該館損失圖書167923冊。被日軍劫走中國古文獻141種,其中元刊本30種,具體為:嚴紹:《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