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2)

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2)

文章都會寫,美文最難求。有特色、有韻味兒、有厚度的好文章,更是難求。周作人雖是漢奸,但作為“京派文人”的一時之宗,仍有可供研究和借鑒之處。不少人師法周作人文風筆致,其實未得精髓。金易先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從周作人“習晚明小品,業已深得其真髓,隨着年事增高,當年絢麗之文筆自歸於平淡,縝密的文思中飽含了豁達的坦率,使他筆下自有着幽深、冷雋的美”,楊乃濟在序中所言,正道出了金文美之所在。清苦平淡的老北京平民生活,輕聲慢語的老宮女講述,卻又是大滴大滴的滾滾熱淚。看着《談往錄》,我們似乎親聞親見那太監贖回身上之物,認祖歸宗,拍着父母的墳頭,一聲長號,摧肝裂膽:“爸爸媽媽的血肉,當兒子的一天也沒忘掉哇!”平淡的氛圍中也有強烈的反差,有飽含激情之筆,令人過目難忘。

金易先生本名王錫,河北玉田人,生於1917年,解放前是北京二中的國文教員。我們和楊乃濟都是北京二中畢業的學生。先生在1957年遇到坎坷,后在工廠從事成人教育,“文革”中受衝擊,落實政策后又上講台,63歲中風,右側偏癱退了休,以左手在病榻上寫作。70高齡時,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分章節歷時幾年,寫出了《談往錄》,在《紫禁城》雜誌上登出首篇,連載20期,海內外讀者一致好評。成冊出書的第二年,先生作古,使廣大讀者痛失讀後作之機,令人扼腕嘆惜。我們弘揚此事,不僅是師生親情而偏愛,更願介紹千百萬讀者認識這一佳作。雖不敢把老師的作品比作梵高的畫、曹雪芹的書,生前不響,身後成為世界名作。但總覺得在晚清的宮廷紀實文學中有此璀璨之明珠,不應埋沒。希望它對史學、民俗學、文學、影視界及廣大讀者能有裨益,不枉老師心血,也有益後人。如能有更多的人認識該書,也是我們盡一份尊師之心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廷規章條例概要:宮女談往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清廷規章條例概要:宮女談往錄
上一章下一章

附四: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