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復榘不戰棄魯

韓復榘不戰棄魯

中**隊增援部隊奔赴台兒庄陣地。如前所述,日軍大本營看到華中作戰目標已經接近達成,蘇聯軍隊又沒有集結的活動,允許寺內壽一派遣華北方面軍,渡過黃河進攻山東半島。於是,寺內壽一下令日本的第2軍西尾壽造指揮日本第5、第10師團越過黃河,進攻山東,當時指揮第5師團的是板垣征四郎,指揮第10師團的是磯谷廉介,兩人是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交情深厚,又愛爭強好勝。這兩支日軍在12月23日渡過黃河,企圖在攻克濟南之後,分兵兩路,形成一個鉗形攻勢,聚殲國民黨第5戰區於徐州地區。當時中國方面在山東最高的軍政長官,是前西北軍戰將韓復榘,他在1929年,中原大戰爆發之前,背叛西北軍而投靠中央,由於韓擁有強大的兵力,因此國民政府就地招安,讓韓出任山東的最高軍政首長,由於韓擁兵自重,日本又把山東視為國民政府不得直接干預的地區,韓復榘在山東,可以說是處在半獨立的狀態,政策立場經常遊走在日本與國民政府之間,經過多年的經營,韓復榘已經累積了可觀的實力。韓復榘本來對於國民政府的號令,就是經常採取應付與利用的立場,他一直不脫軍閥割據的心態,他認為無論中日之戰的結果,是由誰當政,自己擁有實力才是最為重要的。因此,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他盡量設法保持實力,以坐山觀虎鬥的心態,避免捲入戰端,只在河北山東交界的地區,對日軍進行過側擊,得手之後立刻又退兵。作為第5戰區的副司令長官,以及第3集團軍的總司令,他受命防守津浦鐵路北段,但毫無抗戰意志。軍事委員會令其向德州、滄州一帶出擊,他拒不從命,未戰先退。南京失守后,北線局勢開始嚴峻,他仍未加強黃河防務。1937年12月23日,日軍第10師團由青城、濟陽間渡過黃河,韓復榘於24日即率軍南退,僅留第20師守衛濟南。26日濟南失守。31日,蔣介石電令其將主力“分佈於泰安到臨沂一帶,泰山山脈地區之各縣,萬勿使倭唾手而得全魯”,他不但不依令增兵泰安,反而於次日(1938年1月1日)放棄大汶口,率軍退至濟寧;5日又由濟寧率軍退至曹縣、單縣、城武(今成武)一帶,並公然違反軍事委員會“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準離開本戰區”的命令,將該集團軍的軍需輜重及私人財物等由津浦鐵路經隴海鐵路轉至平漢路,進入第1戰區防地,停於漯河。在韓看來,蔣介石在華北失去了河北與山西,在華中失去京滬地區,中央軍的精銳部隊幾乎耗盡,這正是自己保存實力,在關鍵的變局,發揮權力制衡作用的重要時刻。因此,韓並不積極的在山東進行佈防備戰,反而是在山東進行大量的搜刮,將可以帶走的各種資產,全都先運往河南的南陽,然後自己指揮部隊,一路退卻待機而動。雖然韓復榘一再接到第5戰區李宗仁的軍令,甚至軍委會蔣介石的急電,要求韓務必在津浦路沿線的戰略要地,進行防禦作戰,絕對不可不戰而退。但是韓復榘竟然完全置之不理,一路的不戰而退,讓日軍喜出望外的一路追趕。蔣介石深知韓復榘的這種作法,會造成整個中**隊的抗日意志瓦解,於是在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在開封召開第1、5兩戰區高級軍官會議,作了《抗戰檢討與必勝要訣》的講話。在總結“挫敗原因”時,指出政府軍隊的12個缺點,其中着重批評了高級將領,認為“軍紀蕩然為第一大罪惡”,說有些高級將領缺乏犧牲精神,“缺乏敵愾心”,“缺乏堅決自信”以及“命令不能貫徹”等,於當日將韓復榘“免職查辦”,送到武漢,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罪,依法處以死刑,1月24日執行。蔣介石的這個果決的行動,重振了低迷的軍心與士氣。對於督促廣大政府軍隊官兵作戰及提高軍隊的抗戰士氣起到一定的作用。白崇禧曾說:“韓既正法,綱紀樹立,各戰區官兵為之振奮,全國輿論一致支持,韓之原部第3集團軍在孫桐萱指揮下亦奮勇與敵作戰。在此之前,黃河以北作戰部隊輕於進退,軍委會之命令,各部隊陽奉陰違,經此整肅,無不遵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決戰津浦線:徐州會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決戰津浦線:徐州會戰
上一章下一章

韓復榘不戰棄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