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蔡和森的首次意見不合

與蔡和森的首次意見不合

1920年,大批留法勤工儉學生抵達法國,秋後總數已達1600多人,另外還有在法華工10多萬人。這時,戰後的法國發生經濟危機,這麼多的留法學生和華工在法國尋找工作十分困難。面對此種形勢,1920年12月31日,李立三、王良輸、吳明、楊洵、趙世炎、羅漢等22位相好的朋友,經過幾番討論,聯名給“法蘭西巴黎華法教育會學生事務部全體執事先生”寫出了一封長信。

這封信一開頭就說:“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聲浪,哄傳了一年多,實際的經過以及現狀,到底怎樣,向來沒有系統的記載,就有,也只是些片斷的新聞。”“時機逼迫我們到了現在,令我們不得不想披肝瀝膽,坦然一吐。”“我們希望大家不要對於現狀太含糊,也不要因恐怖而生悲觀。”他們列舉了勤工儉學生的種種困難處境,“到法國同學已經千五、六百人了,除四百上下現在做工,其餘在學校補習法文或是住巴黎等候工作。”他們還提出了解救的辦法,建議:“①工業學校交涉開特別預備班;②工廠交涉特別學習部;③限制國內未來(法國)的同學。”

在大批學生尋不到工作的情況下,中國駐法大使館對學生的生活毫不過問。而代表當時中國政府的華法教育會會長蔡元培於1921年1月12日和16日兩次發出通告,宣佈“華法教育會對於儉學生及勤工儉學生,脫卸一切經濟上之責任,只負精神上之援助”,至二月底止,以後概不發給維持費。這一“宣佈”從經濟上斷絕對勤工儉學生的接濟,使學生陷入了極大的困境,廣大勤工儉學生頓時面臨著能否堅持以及如何堅持下去的問題。

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學生中復分兩派,一主張繼續要求政府津貼,一主張要求華法教育會再擔任找工……現兩派日寄傳單于各處,互相攻詰。”

在蒙達尼的中國學生大多主張不去勤工,人人要求官費,理由便是工作的困難。於是,蔡和森、向警予等發起了求學運動,想通過組織學生示威運動來強迫中國官僚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蔡和森認為,當時勤工儉學生的實際困難,說明勤工儉學是不可能的――“勤工所得不能達到儉學的目的”。他認為,勤工儉學也是沒有必要的,做工只是替資本家增加幾個金錢奴隸,達不到培養人才的目的。他們中有的還公開宣告了勤工儉學的“死刑”,並於1921年1月發表了《蒙達尼勤工儉學同人意見書》,講了上述觀點,號召勤工儉學生掀起一個“要求生存權與求學權”運動,用群眾運動的辦法,迫使北京政府每月給每個勤工儉學生髮放400法郎津貼,使到法的學生能繼續學習下去。

這時,在三俠孟工廠做工的李立三,卻不同意蔡和森的意見。他認為應該爭取繼續勤工儉學,到工廠做工同樣能學習。因為要革命,首先要組織工人。到工廠做工可以學會組織工人、領導工人運動的本領,可為將來革命培養幹部。

根據這些看法,李立三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讀蒙達尼勤工儉學同人意見書》,署名佐夫,寄給了《旅歐周報》,但他們不敢登。因為,當時大部分同學是擁護蔡和森的主張的。李立三便又寫信催促報社,並且表示:如果不登,則請把稿子寄回來。幾天以後,李立三的這篇文章終於發表在《旅歐周刊》第67號上了。

李立三公開發表的文章對蔡和森的觀點提出了批評,指出:蒙達尼(的)同學宣告勤工儉學“死刑”的意見,“觸目驚心”、“最可駭怪”。勤工儉學的目的應為“促成智識階級的猛省與勞動階級的覺悟”,二者攜手“殺一個七進七出,將資本主義完全推倒。”以促進知識分子和勞動者攜手為主要目的的勤工儉學活動,應該堅持下去。李立三認為,找工困難只是暫時現象,只要“勤工儉學者自家猛省”,丟掉“精神上虛榮主義之蒙蔽”,克服“惰於勞動的惡習”,勤工儉學是能夠堅持下去的。而那種向軍閥政府要求津貼,達到讀書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也是“無聊的”。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此時的李立三,已完全拋棄了過去受無政府主義思潮影響曾經相信過的工讀主義,而是從馬克思主義和階級鬥爭的規律出發,認為中國工業不發達,缺乏參加工廠勞動和工人相結合的機會,又受封建主義嚴重束縛,沒有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充分條件。因此,在法國堅持勤工儉學,可以很方便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同時,作為革命的第一步,先同在法華工相結合,促成工人的覺悟,把工人組織起來準備中國革命的幹部。

文章發表后,徐特立看到后也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駁蒙達尼同學的公啟》,連載於《旅歐周刊》第68、69號,表示贊成李立三的主張。幾天後李立三又收到趙世炎寫來的信,也表示同意他的主張,並說要見他。當時,李立三和魯其昌、黃齊生、徐特立等人住在三俠孟,趙世炎、羅漢等人住在三得建。沒過幾天趙世炎便如約來見李立三。見面后,他們談得極為投機,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完全一樣。

李立三的主張還得到劉伯堅、劉伯庄、陳延年、陳喬年、王若飛等人的支持,紛紛站到堅持勤工儉學這方面來。這樣,在留法勤工儉學生中就自然地分裂成以蔡和森與以李立三為首的對立兩派。

這兩派的主要代表如蔡和森、趙世炎、李立三等都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的分歧是在具體問題上的分歧,而不是兩個主義和兩條路線的分歧。但是他們的分歧導致了組織上的分離,所以,以李立三、趙世炎為代表的這一派沒有參加史稱“二二八”事件的示威運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李立三之謎:一個忠誠革命者的曲折人生
上一章下一章

與蔡和森的首次意見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