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訊”心理學

“短訊”心理學

作者:朵漁昨天參加了當地媒體組織的一個活動,為短訊大賽的獲獎者頒獎。“頒獎”這件事非常腐朽,總和首長、領導、德高望重、權威這些讓人不愉快的詞彙連在一起,我一般是拒絕參加的。但短訊大賽不同,它本身是搞笑的、活潑的、不嚴肅的,這樣的頒獎也應該是隨隨便便打打鬧鬧的。這次頒獎果然是隨意的,沒有主席台,也沒有主席,只是小範圍的、青年的,這裏且按下不表。在回來的路上我就琢磨:“短訊”的確是個有趣的東西。我在兩年前就接觸短訊了,但只會收不會發,收到最多的短訊就是類似於“大哥,要發票嗎?”之類的東西。至今依然如此。我沒有於時俱進的精神,我的手機還是五年前買的,就是一磚頭可以拍死人的那種。後來看電視上周杰倫發短訊連腳丫子都用出毛病來了,年輕人見面先要問候一句“今天你發了嗎?”,然後再探討一下各自的手機功能和最新的短訊,就覺得自己真是老了。手機催人老呀。短訊是屬於年青人的。現在15~25歲之間的手機普及率非常高,生日禮物可以不要蛋糕,情人節可以不要玫瑰,考雙百也可以不要文具,要手機。但手機的使用率並不高,比如十幾歲的學生,有何用?用也用不起,資費太高。於是手機的功能開始偏離,成了身體的點綴,話題的點綴,然後再回過頭來變着花樣點綴手機,更換手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此時短訊的出現真是太天才了,它不但救活了幾個門戶網站,更讓交流變得徒然豐富。便宜,隨意,潮流所向,在時尚和商業的互動之下,這種“拇指文化”不泛濫才怪。短訊是“信”,因此它是文字的,有時它還是現成的,製成品,只需拿來用就可以了。比如一個黃段子,你當面講給一個女同學聽,不但需要勇氣,還要冒一定的道德風險,當心被罵成流氓。如果一個短訊發過去,你看我只是一個傳播者,我的本意並不是要給你講這個段子,而是別人發過來的,現成的,轉手發給你隨便看看的,別生氣呀。她多半不會生氣。短訊交流,一個非常大的特點是:人是在背後的,沒有走到前面來,不是面對面的。電話交流其實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它直接,即時,現場。短訊不同,發過去了,就是石沉大海,很長時間才會濺起水花。因此,很多說不出口的話,可以用文字來表達。比如那些非常膩的祝福,我們中國人很難非常自如地說出口;還有道歉,用現成的短訊發過去,表達了意思,也給了自己一個台階。我的一個朋友,追女孩的成功率一度非常高,他告訴我,他就充分運用了手機短訊功能。發短訊嗎,話說過火一點也無所謂。“我愛你。”“鬼才相信。”“真的…………………………”“我們今晚同居吧。”“不行。”“我就在你樓下。”半天的等待。“那你就上來吧,別總在樓下了。”成了。文字可以給對方一個緩衝的餘地,如果女孩有了反應,無論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都可以有下文。短訊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只是推動了一個產業,是一個大產業鏈上的一環,本身並不具備價值。短訊的民間性和匿名性也決定了這一點。就像前幾年流行的“腦筋急轉彎”,那些題同樣是沒有價值的,逗你一樂而已,別當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打口時尚”叢書:批判現實 解讀時尚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打口時尚”叢書:批判現實 解讀時尚
上一章下一章

“短訊”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