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紀
現在很多媒體都在“回顧百年”,大多是熱烈歌頌剛剛過去的那100年的“豐功偉績”。我本人對時間是很超脫的,平常對過節過生日都比較淡漠,心情好就是節日,心情不好這節日對我就沒什麼意義。如果真要把時間之流生生截下一段來,問問這100年怎麼樣,那麼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的。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這100年是很糟糕的100年,也就是說人類在這100年中過得很不幸。同時,更嚴重的是,人類中的大多數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還認為自己過得很幸福,經常沉浸在各種美夢中。比如沉浸在科學的美夢中,沉浸在革命的美夢中,沉浸在進步的美夢中,總覺得我們的時代很好,比以前好。實際上這100年的不幸——包括直接的**上的苦難,超過以往任何一個世紀,人類的死亡數量也超過以往任何一個世紀。人類受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種種酷刑。除了**之外,精神痛苦也是空前的。想一想奧斯威辛、毒氣室、中國的噴氣式批鬥,全世界幾千萬幾千萬人的殺戮,這是以往的任何一個世紀都望塵莫及的。以前的世紀,人們雖然也經常處在不幸中,但同時也認識到了這種不幸。比如曹操那個時代就認識到那是個荒涼的時代,“白骨蔽平原,千里無雞鳴”。這種情況在文學上的反映如何呢?文學作品中最突出的是兩大分支: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的作品就是大面積再現苦難,而現代主義本身就是苦難的產物。因為有了苦難才有了現代主義這種變形的表現,現代主義是一種人類思維的苦難變形,所以說整個藝術領域是跟苦難聯繫在一起的。20世紀的人類已經完全喪失了19世紀以前人類那種高貴的氣質。20世紀的人類在痛苦之下變得屈辱、卑污。因此從本質上講,我是比較反對企圖美化、打扮、總結“20世紀美好成就”的動機和努力的。對於未來,毫無理由說現在21世紀到來了,事情就會完全變樣,一個簡單的年份變動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它只不過是一種人肉筵席的符號性欺騙。但從另一個角度,從我孔慶東個人來看,20世紀很有意思,這個世紀太好了,我願意活在這個世紀。但這完全是我個人的“自私”想法。我不願生活在很平淡的世紀,我有幸生活在這個世紀,我有幸感受到了這麼大的悲痛,也親眼看到、親身經歷了許多事情。對於我個人的成長、精神的豐富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有人說20世紀是一個“民主”不斷“進步”的世紀。我覺得這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民主有好處,這沒有疑問。但是民主經常被簡化成“多數人說了算”,大多數人的意見就是正確的,這一點造成了極大的災難。20世紀和21世紀之交的時候,中國出版了一套“新青年文叢”,我本人也混在其中。但這跟“五四”時代的《新青年》是無法相比的。在20世紀初的時候,《新青年》所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先驅們的那種文化幻想是充滿希望的,他們真的相信20世紀會消滅苦難。而今天我們的幻想都是假的,90%是報刊的炒作,作者和讀者都不相信,只是為了賣報紙、賣刊物而進行“碼字”。看一看100年前梁啟超等人的文章,今天的人真要慚愧得無地自容。過去的100年在生活表面層次上,的確是有進步,但這種進步大家都知道,如科技的進步、國力的增長、外交地位的上升,比100年前,是要進步多了。問題是我們是不是需要警惕這“進步”背後所掩蓋的是什麼,這個進步的代價是什麼,這是許多人不清楚的。按進化論的觀點,人類反正是要往前走的,比如糧食產量,當然要比100年前提高,這種進步是應該的,自然的,沒什麼值得誇耀的。100年前梁啟超等大師們做過很多夢,他們的夢是很偉大也很真誠的,但後來這些夢卻沒有實現,或者說一半以上都破滅了。到魯迅的時候,魯迅開始總結這個夢,魯迅說我年輕時候做過很多夢,這些夢大致都破滅了,而魯迅的話並沒引起太多人的重視,後來人們還是在不斷地做夢。到本世紀下半葉做15年超英趕美的夢,後來做解放全人類的夢。我上小學時被告訴2000年實現**,後來又說2000年實現四化。而實際又如何呢?用駱駝祥子的話說,把我們原來心裏的那點兒清涼勁兒,都給毀盡了。“回望”是為了“展望”,展望未來要有立足點,立足點就是不要做夢,不要再沉浸在做夢上,而是要撲在現實身上,解決“眼巴前”的問題。可能問題解決不了,那無所謂,但靠做夢是肯定不行了。我們既要把自己的夢打破,也不要再相信人家允諾給我們的夢,我們接受人家的承諾、許諾已經太多了。不管這種許諾是來自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如告訴我們全球化多麼美好,告訴我們信息技術發展將使我們如何如何幸福,我覺得這些東西都不能輕信。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能力小的解決自己的問題,能力大的除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再解決別人的問題,如果社會上有很多人這樣做,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本文原發表於民航刊物,經補充后發表於韓國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