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學地圖》之劍法(5)

《金庸武學地圖》之劍法(5)

泰山劍法的其他招數還有“來鶴清泉”、“石關回馬”、“朗月無雲”、“峻岭橫空”等。李白的這首《俠客行》的詩被金庸大俠在《俠客行》的小說中虛構成了一幅連環壁畫和一套劍法。《俠客行》的每一句詩中,暗示和隱含着不同的劍法和劍招。但如果有人要拘泥於詩中的字詞的含義,又是難求甚解。俠客行第二句“吳鉤霜雪明”,看上去是使劍的招數。有人認為這一路劍法的總綱,乃是“吳鉤霜雪明”五字。吳鉤者,彎刀也,出劍之時,總須念念不忘“彎刀”二字,否則不免失了本意。以刀法運劍,那並不難,但當使直劍如彎刀,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方是“吳鉤霜雪明”這五個字的宗旨。而俠客島壁上的註解又說:鮑照樂府:“錦帶佩吳鉤”,又李賀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這個“佩”字,這個“帶”字,才是詩中最要緊的關鍵所在。吳鉤雖是彎刀,卻是佩帶在身,並非拿出來使用。那是說劍法之中當隱含吳鉤之勢,圓轉如意,卻不是真的彎曲。有人認為,“吳鉤霜雪明”,精光閃亮,就非入鞘之吳鉤,利器佩帶在身而不入鞘,豈不是沒有道理?許多極聰明的武林人物,就此被誤入歧途。石破天無知者無畏,沒有許多文化的先入之見,反而有奇緣得以破解俠客行劍法的秘密。石破天看到這幅壁畫時,絲毫不在字詞的表面意義上着眼,他只覺得那千百文字之中,有些筆畫宛然便是一把長劍。這些劍形或橫或直,或撇或捺,在識字之人眼中,只是一個字中的一筆,但石破天既不識字,見到的卻是一把把長長短短的劍,有的劍尖朝上,有的向下,有的斜起欲飛,有的橫掠欲墜。石破天一把劍一把劍的瞧將下來,瞧到第十二柄劍時,突然間右肩“巨骨穴”間一熱,有一股熱氣蠢蠢欲動,再看第十三柄劍時,熱氣順着經脈,到了“五里穴”中,再看第十四柄劍時,熱氣跟着到了“曲池穴”中。熱氣越來越盛,從丹田中不斷涌將上來。石破天看石壁上所繪劍形,內力便自行按着經脈運行,腹中熱氣緩緩散之於周身穴道,當下自第一柄劍從頭看起,順着劍形而觀,心內存想,內力流動不息,如川之行。從第一柄劍看到第二十四柄時,內力也自“迎香穴”而到“商陽穴”運行了一周。石破天在第二室中觀看二十四柄劍形,發覺長劍的方位指向,與休內經脈暗合,回到第一室,圖中卻只一個青年書生,並無其他圖形。看了片刻,覺得圖中人右袖揮出之勢甚是飄逸好看,不禁多看了一會,突然間只覺得右脅下“淵液穴”上一動,一道熱線沿着“足少陽膽經”,向著“日月”、“京門”二穴行去。石破天心中一喜,已大有心得。他再細看圖形,見構成圖中人身上衣褶、面容、扇子的線條,一筆筆均有貫穿之意,當下順着氣勢一路觀將下來,果然自己體內的內息也依照線路運行。當下尋到了圖中筆法的源頭,依勢練了起來。這圖形的筆法與世上書畫大不相同,筆畫順逆頗異常法,好在他從來沒學過寫字,自不知不論寫字畫圖,每一筆都該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雖然勾挑是自下而上,曲撇是自右而左,然而均系斜行而非直筆。這圖形中卻是自下而上、自右向左的直筆其多,與畫畫筆意往往截然相反,拗拙非凡。他可絲毫不以為怪,照樣習練。換作一個學寫過幾十天字的蒙童,便決計不會順着如此的筆路存想了。圖中筆畫上下倒順,共有八十一筆。也不知過了多少時候,已將第一圖中的八十一筆內功記得純熟。石破天又走到第三座石室之中。一踏進石室,便覺風聲勁急,卻是三個勁裝老者展開輕功,正在迅速異常的奔行。這三人奔得快極,只帶得滿室生風。三人腳下追逐奔跑,口中卻在不停說話,而語氣甚是平靜,足見內功修為都是甚高,竟不因疾馳而呼吸急促。第一個老者認為這一首“俠客行”乃大詩人李白所作。但李白是詩仙,卻不是劍仙,何以短短一首二十四句的詩中,卻含有武學至理?第二人認為,創製這套武功的才是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他只是借用了李白這首詩,來抒寫他的神奇武功。不可太鑽牛角尖,拘泥於李白這首“俠客行”的詩意。第三人認為,第二人的說法雖極有理,但這句“銀鞍照白馬”,若是離開了李白的詩意,便不可索解。第一個老者又認為,不但如此,還得和第四室中那句“颯沓如流星”連在一起,方為正解。石破天轉頭去看壁上所刻圖形,見畫的是一匹駿馬,昂首奔行,腳下雲氣瀰漫,便如是在天空飛行一般。他照着先前法子,依着那馬的去勢存想,內息卻毫無動靜,心想:“這幅圖中的功夫,和第一二室中的又自不同。”再細看馬足下的雲氣,只見一團團雲霧似乎在不斷向前推涌,直如意欲破壁飛出,他看得片刻,內息翻湧,不由自主地拔足便奔。他繞了一個圈子,向石壁上的雲氣瞧了一眼,內息推動,又繞了一個圈,只是他沒學過輕功,足步踉蹌,姿勢歪歪斜斜的十分拙劣,奔行又遠不如那三個老者迅速。也不知奔了多少圈子,待得將一團團雲氣的形狀記在心裏,停下步來,那三個老者已不知去向。石破天走到第四室中,壁上繪的是“颯沓如流星”一句的圖譜,他也不理會別人,自去參悟修習。“俠客行”一詩共二十四句,即有二十四間石室圖解。石破天如此便慢慢逐一學習會了俠客行劍法。石破天有時學得極快,一天內學了兩三套,有時卻連續十七八天都未學全一套。一經潛心武學,渾忘了時光流轉,也不知過了多少日子,終於修畢了二十三間石室中壁上的圖譜。石破天到了第二十四室,舉目向石壁瞧去,一看之下,微感失望,原來二十三座石室壁上均有圖形,這最後一室卻僅刻文字,並無圖畫。目光又向石壁瞧了一眼,突然之間,只覺壁上那些文字一個個似在盤旋飛舞,不由得感到一陣眩暈。他定了定神,再看這些字跡時,腦中又是一陣眩暈。好奇心起,注目又看,只見字跡的一筆一畫似乎都變成了一條條蝌蚪,在壁上蠕蠕欲動,但若凝目只看一筆,這蝌蚪卻又不動了。石破天幼時獨居荒山,每逢春日,常在山溪中捉了許多蝌蚪,養在峰上積水而成的小池中,看它們生腳步脫尾,變成青蛙,跳出池塘,閣閣之聲吵得滿山皆響,解除了不少寂寞。此時便如重逢兒時的遊伴,欣喜之下,細看一條條蝌蚪的情狀。只見無數蝌蚪或上竄,或下躍,姿態各不相同,甚是有趣。他看了良久,陡覺背心“至陽穴”上內息一跳,知道了這些蝌蚪看似亂鑽亂游,其實還是和內息有關。看另一條蝌蚪時,背心“懸樞穴”上又是一跳,然而從“至陽穴”至“懸樞穴”的一條內息卻串連不起來;轉目去看第三條蝌蚪,內息卻全無動靜。轉頭再看壁上的蝌蚪時,小腹上的“中注穴”突然劇烈一跳,不禁全身為之震動,尋思:“這些小蝌蚪當真奇怪,還沒變成青蛙,就能這麼大跳而特跳。”不由得童心大盛,一條條蝌蚪地瞧去,遇到身上穴道猛烈躍動,覺得甚是好玩。壁上所繪小蝌蚪成千成萬,有時碰巧,兩處穴道的內息連在一起,便覺全身舒暢。他看得興發,自行找尋合適的蝌蚪,將各處穴道中的內息串連起來。但壁上蝌蚪不計其數,要將全身數百處穴道串成一條內息,那是談何容易?石室之中不見天日,惟有燈火,自是不知日夜,只是腹飢便去吃面,吃了**餐后,串連的穴道漸多。但這些小蝌蚪似乎一條條的都移到了體內經脈穴道之中,又像變成了一隻只小青蛙,在他四肢百骸間到處跳躍。他又覺有趣,又是害怕,只有將幾處穴道連了起來,其中內息的動蕩跳躍才稍為平息,然而一穴方平,一穴又動,他猶似着迷中魔一般,只是凝視石壁上的文字,直到倦累不堪,這才倚牆而睡,醒轉之後,目光又被壁上千千萬萬小蝌蚪吸了過去。石破天如此痴痴迷迷地飢了便吃,倦了便睡,餘下來的時光只是瞧着那些小蝌蚪,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之間,猛覺內息洶湧澎湃,頃刻間衝破了七八個窒滯之處,竟如一條大川般急速流動起來,自丹田而至頭頂,自頭頂又至丹田,越流越快。他驚惶失措,一時之間沒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只覺四肢百骸之中都是無可發泄的力氣,順手便將“五嶽倒為輕”這套掌法使將出來。掌法使完,精力愈盛,右手虛執空劍,便使“十步殺一人”的劍法,手中雖然無劍,劍招卻源源而出。“十步殺一人”的劍法尚未使完,全身肌膚如欲脹裂,內息不由自主的依着“趙客縵胡纓”那套經脈運行圖譜轉動,同時手舞足蹈,似是大歡喜,又似大苦惱。“趙客縵胡纓”既畢,接下去便是“吳鉤霜雪明”,他更不思索,石壁上的圖譜一幅幅在腦海中自然湧出,自“銀鞍照白馬”直到第二十三句“誰能書閣下”,一氣呵成地使了出來,其時劍法、掌法、內功、輕功,盡皆合而為一,早已分不出是掌是劍。待得“誰能書閣下”這套功夫演完,只覺氣息逆轉,便自第22句“不慚世上英”倒使上去,直練至第一句“趙客縵胡纓”。石破天情不自禁地縱聲長嘯,霎時之間,謝煙客所傳的炎炎功,自木偶體上所學的內功,從雪山派群弟子練劍時所見到的雪山劍法,丁當所授的擒拿法,石清夫婦所授的上清觀劍法,丁不四所授的諸般拳法掌法,史婆婆所授的金烏刀法,都紛至沓來,湧向心頭。他隨手揮舞,已是不按次序,但覺不論是“將炙啖朱亥”也好,是“脫劍膝前橫”也好,皆能隨心所欲,既不必存想內息,亦不需記憶招數,石壁上的千百種招式,自然而然地從心中傳向手足。石破天一通百通,終於成就一番大造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金庸武俠小說進階書:《金庸武學地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金庸武俠小說進階書:《金庸武學地圖》
上一章下一章

《金庸武學地圖》之劍法(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