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2)

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2)

還有,同一讀者在不同時期中讀同一本書,也會得到一種不同的滋味。譬如說,我們讀一本書,在和那書的作者作了一次當面的談話之後,或甚至從一張照片上看見了他的臉容之後,更多了解一點,有時則與那作者本人絕交之後,看起他的書本也會另有一種不同的味道,一個人在40歲上讀《易經》有一種味道,到了50歲,在他看見了更多的人生變易之後,讀起《易經》來則又有另一種味道。所以,一切好的書都可以讀第二遍的時候獲得益處與溫故知新的喜悅。我在大學裏讀書的時候曾被指定着讀過《西行記》(WestwardHo!)及《亨利·愛斯蒙》(HernyEsmond)二書,但當我在十幾歲時能夠領略《西行記》時,那《亨利·愛斯蒙》的真正味道卻完全覺不到,直到我以後回憶起來,才覺得在那本書中有更多的動人處是我那時候所不能領略的。因此,讀書是一種包括着二方面的人的行為:作者與讀者。讀書的所得,靠讀者的識見與閱歷,同靠作者的識見與閱歷一樣的重要。宋儒程易川在論及孔子的論語時說:"談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我把發現一個人所喜歡的作家認為是一個人的知識發展上最可注意的事情。在世界上確有所謂"意合神會"這一回事,因之在古代與現代作家中,一個人必須要找得一個其神意與自己的神意相會合的作家。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讀書的真正的好處。一個人必須要毫無倚賴地獨自去搜尋他的大作家。究竟誰是所愛好的作家。這問題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也許連那本人自己也無法回答。這正如一見傾心的情形一樣。我們不能叫一個讀者去愛那人或不去愛那人,但當他自己發現了一個他所愛的作家時,他自己會由於一種本能而覺得的。這樣發現作家的情形事實上很多。往往有的學者們彼此所生的時代不同,相隔有幾萬年,但他們的思緒及感覺卻十分相似,以致他們從書頁間彼此神會,猶如一個人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一樣。用中國的語法說起來,這種意合神會便稱之為同一靈魂的轉世,如蘇東坡自稱是莊子或陶淵明的轉世,袁中郎則被稱為蘇東坡的轉世。蘇東坡說當他初讀莊子時,他便覺得自幼以來他的思想與見解始終和莊子一樣。當袁中郎有一夜在一本小說集中發現了一個與他同時代而不相識的人徐文長時,他竟從床上一躍而起對他的朋友們高聲朗讀,他的朋友們便也一個個地朗讀着,於是他們又合在一起朗讀起來,弄得僕人們莫名其妙。喬治·愛立奧脫(GeoryeEliot)說她第一次讀盧梭時像受了電擊。尼采對於叔本華也有同樣的感覺,但叔本華是一個憤世的老師,而尼采卻是一個躁戾的學生,所以這個學生後來便自然要與他的老師背道而馳了。只有這種讀書,這種發現一個人所愛好的作家,才會於人有好處。正如一個人在一見時就愛上了他的情人,一切都覺得合意。她有合意的身材,合意的臉,合意的髮飾,合意的聲音,以及合意的一言一笑。這種作家並不是一個青年需要他的教師的指點的。這作家只是合他的意,合他的風格,動作,見解,以及思想,一切都合。於是這個讀者便進而聚精會神在這作家所寫的每一行每一字上,又因為有一種意神的會合,所以他能吸收一切,自然消化一切。那作家在他身上有了一種魔力,他也高興處在那魔力中,漸漸地他的聲音笑貌,一言一動,都成了那讀者自己的。這樣他便真正傾心於他的這文字愛人,而從這些書中尋找着精神的養料。過了幾年,那魔力消退了,他對於這個愛人有點感到厭倦,又去找尋新的文字愛人,到他有過了三四個愛人,把他們完全吞化了之後,他自己也成為一個作家了。有許多讀者是從不會愛上哪一本書的,正如有許多青年男女,他們儘管混着,可是卻不能對於某一個人發生深刻的相知的。他們任何作家的作品都能讀,但是卻絕不會有所獲得。這種讀書藝術的觀念,完全排斥了那種把讀書視為一種債務或應盡人事的觀念。在中國人們常常鼓勵學生們要"苦讀"。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從事苦讀,在夜間讀書時瞌睡了便以錐刺股。又有一個學者他在夜間讀書時,叫一個使女站在一旁,見他瞌睡時便喚醒他。這是不通的。如果一個人在面前展開了一本書,當那古代的聖賢在對他說話時他卻睡了,他便應該上床去睡。以錐刺股或命使女來喚醒他是對他一點好處也沒有的。這種人對於讀書已完全沒有了樂趣。一個有價值的學者是從不知道所謂"砥磨"或"苦讀"的。他們只是愛書,讀書,為了他們自己感到有樂趣。這一個問題有了解決,那麼讀書的時間與地點問題也有了解答了。讀書是沒有一定的時間與地點的。一有讀書的意向,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如果一個人知道了讀書的樂趣,他在校內校外,且不管什麼學校中都能讀書。甚至在最壞的學校中也能讀書。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中論他的幼弟所說要到城裏來進一所較好的學校時,他答道:"苟能發奮自主,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一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亦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主,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凈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有些人要讀書的時候,便先一本正經的端坐桌前,但又埋怨房裏太冷,椅子太硬,或光線太強,故之不能讀書。也有些作家埋怨為了蚊子太多,稿紙太光,或街上的聲音太鬧,因而不能寫作。宋朝的大學者歐陽修他曾自認構寫佳作時有三"上":枕上,馬上,廁上。又有一個隋朝的名學者顧千里以他的夏日"裸讀孔書"為人見稱。反之,如果我們不愛讀書的話,則一年四季都不讀書,也有很好的理由可說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讀書的藝術:首先要讀最好的書以免來不及將它們讀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讀書的藝術:首先要讀最好的書以免來不及將它們讀完
上一章下一章

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