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被潘多拉罵了怎麼辦
我喜歡潘多拉。當得知一些名人,還有一些當官的人討厭這個傢伙時,我依然喜歡這個傢伙,甚或更喜歡了。潘多拉嬉笑怒罵,汪洋恣肆,時有驚人之語,常有駭俗高論。讀他的文章,大大地痛快。據說快感這種東西來自於適度抑制之後的滿足,故而讀過應景文字、黨八股文字、白開水文字、裝神弄鬼文字之後,更覺得潘多拉的文字讓人痛快。這種痛快好比吃火鍋。來自重慶的潘多拉,深得火鍋之妙,一麻二燙三辣,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統合聯覺,連皮肉帶靈魂,一通觸及,讓你再也忘卻不得。不喜歡潘多拉的朋友讀到這段文字,大約要憤怒了。且慢,我知道您為什麼憤怒,亦理解您的苦衷。心理學研究表明,看武俠、武打、槍戰片生出快感的人,多是對號入座之後,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了打別人的人,極少有人移情在被打的人身上。大英雄一番艱難困苦之後,終有機會連珠炮似的老拳打在敵手身上,最後大獲全勝,那當然是快意無比的事情。倘自己是一個被別人打痛了的人,又如何呢?恐怕是腎上腺激素分泌亢進,一種破壞性情緒統攝全身,仇恨入心要發芽了。潘多拉有否想過被罵者的感受?可不可以把刀子弄鈍一點,也學學那些老江湖,不再點名道姓罵人,而是把劍舞得呼呼生風,只博他個英武美名,實則不惹事、不樹敵呢?眼下看,潘多拉尚無此跡象,喜歡他的讀者也不希望他打開“魔盒”再關上。在當今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一位雜文家來殊為不易,肯流淚滴血寫雜文的人本來不多,寫得好的更少,頂得住壓力扛得住誘惑又寫得好的則少之又少。潘多拉勤奮高產,深刻獨到,大約可以歸入“少之又少”之列。潘多拉們少到什麼程度?我看不會比東北虎、大熊貓數量更多。我們知道,東北虎、大熊貓如果絕了種,生物鏈條出現斷檔,對於生物多樣性乃至於人類生存,都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那麼,如果雜文家絕了種呢?退一步講,雖然沒有絕種,但刀子鈍了,不再有凜凜寒光,像失去野性的東北虎,像沒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大熊貓,豈非不絕種也變了種?反正不再是他了呀!司馬南妄言:為保護我們的政治生態環境更適合於人類生存,為有效遏制**分子日甚一日的猖獗,為公平正義之道德理想在中國的真正實現,我們需要初衷不變作風不改的純種潘多拉們。在這個意義上說,那些被潘多拉們刺中要害的大佬們、闊少們,那些被一劍封喉斬於馬下的自以為是的袞袞諸公,活該帶冒煙兒(北京方言,意為事在必然,自個兒找的)!然天下事紛紜複雜,被潘多拉罵過的人,有的並非是活該的“壞人”,相反是有相當知名度的好人,不過有些事辦得不妥,有些話說得不當,一下子被逮個正着。潘多拉好似一隻啄木鳥,上去又啄又撲,名人們衣衫不整,弄個烏眼青兼大紅臉。於是有人出來鳴不平了:潘多拉為什麼不可以溫良恭儉讓?如此詰難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可司馬南想反問:潘多拉為什麼要溫良恭儉讓?被溫良恭儉讓“格式化”以後還是潘多拉嗎?為什麼名人們不可以聞過則改,自覺接受監督,誠意聽取批評?須知,名人並非完人,“名”者,乃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放大之產物,屬泡沫類玩意兒,名人們切不可太當真;完人之“完”,意指道德上幾無瑕疵,即有十足君子之風,故名人遠不可與完人划等號。問題滑稽在,當今各色名人一方面在自戀的迷幻情結中誤以為自己是完人,一方面又在清醒時通過炒作百般掩飾自己的人格缺陷與本性惡習;而老百姓一方面不屑於某些名人的作為,另一方面又對名人片面迷信,津津樂道,照貓畫虎。潘多拉們看到了這一點,更無奈地看到了名人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乃雙刃劍,所以,不得不通過糾正名人行為藝術表演的動作偏差,來匡扶正義,彰顯愛心,明辨是非。故此,明事理的名人們理當從全社會利益角度,忍下一時之痛,感謝潘多拉們治病救人。當然,能這麼想事,是一種境界,而欲達此境界並不容易,所以,筆者諄諄告誡那些“名人預備隊”成員,凡未達此境界者,不必急於成名,不然更受罪。而那些雖已成名,但精神心理準備不足者,惟有“靈魂深處爆發革命”,以適應21世紀急劇變化的社會對名人提出的新要求,方有資格繼續頭頂名人的光環。“為尊者諱”的時代離我們遠去了,“名人即尊者”好像根本不是文明社會的共識。名人要“留得清白在人間”,必須管住自己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克林頓先生沒管住小弟弟,後來在法院聽證時又沒管住自己的嘴,成了全世界的笑柄;余秋雨先生先是下筆時沒管好自己的手,錯寫史實、常識,后又沒管住自己的嘴,對別人的批評不虛心不接受,結果很聰明的人犯下了很不聰明的錯誤,讓我等喜歡他的讀者為之扼腕嘆息不已。據朋友的說法,與劉曉慶這種“一流名人”相比,筆者如今也算“三流名人”,說不定哪一天,也會一時犯糊塗,醜聞昭彰,被潘多拉們斬於馬下。斯時,司馬南又當如何呢?先得說,這是筆者為潘多拉寫序的報應,“活該帶冒煙兒”!接下來,理性的選擇怕是兩條——一,欣賞潘多拉們的劍術。凡罵得有水平的文章,一定值得反覆閱讀。遭遇如此文采斐然之罵,實屬我等之另一種榮幸。二,痛改前非,不耍小聰明,絕不為了掩蓋一個錯誤再犯一連串錯誤。因為我懂得一個簡單道理:三流名人,絕不比讀者聰明。更因為我至今記得姥姥的教導:“會說的不如會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