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裏的聚餐會

教會裏的聚餐會

參加教會聚餐的收穫之一,就是自己從一個怨“煮”之婦,變成了一個愛“煮”、會“吃”的會友。來到美國不久,就嘗到了聚餐的樂趣,那是在感恩節前後一兩周內,聽到最多的詞之一就是“火雞”。人們見面就問,烤火雞了嗎?婦女們聚在一起切磋烤雞技巧,難怪感恩節還被稱做“火雞”節。美國怎麼了?居然全國上下,以火雞為中心,吃興同發?原來,這還與第一批移民美國新大陸的清教徒有關呢。1620年9月16日,102名英國清教徒,為了以他們自己喜歡的方式敬拜上帝,尋求新的自由和幸福,乘坐一艘名為“五月花”號的雙桅船,從英國的普利茅斯啟航,遠渡重洋,在寒冷的11月抵達美國的馬薩諸塞州,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第一個冬天是相當艱苦的,移民地區缺乏食物,又很難耕種、打魚。但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他們學會了捕魚、狩獵、耕作及飼養火雞,並獲得了大豐收,移民區很快繁榮起來。為了感謝上帝的保佑和印第安人的幫助,他們在1621年秋天,舉行感恩宴會,邀請當地印第安人參加。狂歡活動進行了整整三天,後來這個習俗被保留了下來。1863年,林肯總統宣佈,將每年11月份第四個星期四的感恩節,正式定為國家節日,這才使感恩節由教會進入家庭。而今,美國的感恩節已在意義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成為每年家人團聚的節日,出門在外工作、學習的孩子,一定會千方百計趕回家與父母團聚,與家人共享感恩節晚餐。為期四天的長假也足以讓人們盡情地享受親情或歡慶豐收。為了不與家庭的聚會衝突,教會或團契的感恩節聚餐會常常安排在同一周的其他日子,多數在周末。那可是八仙過海大顯神通的火雞會,一隻只烤得油光發亮的火雞卧在烤盤上,讓人們不忍下刀把它們撕裂。更有些人別出心裁,把火雞做成腌火雞、炸火雞和熏火雞。有人把火雞骨架熬成濃濃的湯,加上不同的配料而煲出各具特色的鮮湯。其實,火雞節不僅僅為了吃火雞,更重要的意義是在這個日子裏回顧一年的經歷,心存真誠地感謝上帝的賜福,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幫助過我們的人們。感恩節過後一個月左右,就到了聖誕節。聖誕節平安夜的聚餐更是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一般幾十人至數百人的中小型教會,會組織全教會的大聚餐,規則多為一家一菜,或大致分派一下,哪些家庭帶葷菜,哪些家庭帶素菜,哪些家庭帶湯,還有些家庭帶甜點或水果,到時候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我現在學會了,在這些中、大型的聚餐中,專挑自己沒見過的菜式吃,只是吃完了叫不出名字,也搞不清是怎麼做的。至於上千人的大教會,則會以團契為單位聚餐。教會鼓勵基督徒們邀請福音朋友參加聚餐會,新來美國學習或工作的人士,更是被熱情邀請的嘉賓,不需要操心帶菜或聚餐的任何事,只要不拒絕邀請就會受到熱情歡迎,並可盡情享用聚餐會上的美味佳肴。因此,踏上美州新大陸而覺得舉目無親的學人學者們,千萬別錯過這個充電加油的良機。不僅如此,你們還會發現,教會聚餐會吸引人的地方不僅是豐富的菜肴,更有一種祥和的氣氛,人們的微笑是真誠的,人們的問候和關心是親切友好的,幫助人是不求回報的,讓人有歸家般的溫馨與感動。聚餐之後就是教會的平安夜聚會了,聚會內容形式不一,有聖詩大合唱,有講述耶穌生平的短劇,也有牧師傳講的短訊息。總的目的就是讓人們明白,為什麼聖誕節是個普天同慶的節日;為什麼耶穌是神卻降世為人;他如何從死里復活,戰勝了死亡,並以赦罪的方式帶領信靠他的人進入永恆……除了一年一度的感恩節、聖誕節兩大聚餐會外,還有各個團契的聚會。團契,意即基督徒根據聖經“不可停止聚會”的教導,常常聚在一起,分享發生在自己身上、家庭或是周圍的事情,以及自己在這些事上學習到的功課、體會和長進。同在一個團契,弟兄姊妹就好像在一個大家庭,彼此了解、彼此扶持、互相幫補和安慰。團契有按居住區域分的,常以所在區域的鎮命名;有按功能分的,如詩班;有按年齡或性別分的,如老年人的松柏團契、全職媽媽的婦女團契、初高中生的青少年團契等。不論你在哪個年齡段,也不論你是藍領還是白領,你都能覺得自己有個歸屬,有一群可以理解自己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團體中,你會覺得有愛、有溫暖、有人可傾訴,而這種愛的流露是自然的。因為,基督徒們相信,愛的源泉是上帝,上帝造人的目的,除了讓人管理這地以外,更要人彼此愛,把他的愛傳達出去,上帝給基督徒最大的命令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並愛人如己。”所以,每次聚餐會,大家都願意把自己最好的手藝獻上,這也是愛心的具體表現之一。因此,多年來,弟兄姊妹們對聚餐興趣不減。一般團契,至少一個月有一次聚餐,而我們曾在的一個團契則是每個周五晚上聚會前都有聚餐。雖然下班后匆匆忙忙,但做上一道拿手菜,到團契就能嘗到十幾個菜,還是覺得省時省力。更何況,進餐的同時,是廚藝交流的好機會。熏陶上一段時間,不愛“煮”的會變得“煮興大發”,會“煮”的則變得“煮藝精湛”。有時甚至一周下來,就盼着周五相聚。飽餐之後,還有在一起的唱詩敬拜和聖經學習。我們團契還有個特色,每兩個月舉辦一次慶生會,給這兩個月的“壽星”切蛋糕祝壽,團契負責人還讓大家在準備好的賀卡上寫上一句溫馨的祝詞。真讓人備覺溫暖,賓至如歸。我這個歷來怕“煮”的怨婦,也就是在這個大家庭的熏陶下漸漸開化,母性漸漸被發掘出來。每每望着桌上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既羨慕他人的手藝,又慚愧自己的無能,而那些手藝已相當優秀的姊妹們還津津樂道地彼此切磋技巧。耳朵里灌多了,心和手就癢起來了,再加上天生不甘人後的性格,止不住也要試上一試。當自己把忙得滿頭大汗弄出來的不甚滿意的菜肴端上桌時,會得到真誠的鼓勵和善意的指點,這讓自己信心大增,讓自己覺得:現在開始也不晚。如今,我也知道了,涼拌豬蹄是整個蹄磅煮好后,剔去骨頭,用線紮好,凍成型后再切薄片。粉蒸肉要先用配料將肉腌半個小時后再蒸。蓮藕要放在不鏽鋼鍋中烹調才不會變色。炒蔬菜不能蓋鍋蓋;炒瓜類要快起鍋時再放鹽,湯也是熬好了以後再放鹽。自製年糕放涼后再扣在另一個盤中形狀會更好看。若要用削皮切片的蘋果或梨招待客人,把它們浸在淡鹽水中幾分鐘后再上桌就可以保持不變色。如今,聚餐會這種形式,不僅僅是教會裏的聚集形式,也是教會以外的朋友們樂意採納的形式,而且還相當普遍。記得剛來美不久,在社區大學補習英文,學期結束時有個餐會,學校通知讓每個參加餐會的老師和同學每人帶一道菜。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因為參加英文補習的同學都是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不久的,菜式便有印度菜、墨西哥菜、西班牙菜、中國菜、韓國菜、日本菜等等,甜咸酸苦辣,應有盡有。老師同學們的感情在互相品嘗菜肴、互相讚賞手藝的過程中得到了增進。美國人稱這種形式的聚餐為PotLuckStyle。同樣,美國人家庭舉辦的野餐會(BBQ),應邀赴會的嘉賓,也會帶上一盤自製的糕點,或是一個保留菜肴與大家分享。來到北美的中國人,也很容易入鄉隨俗。這種一家一菜聚餐會也成了朋友們相聚最常採納的形式,主人用不着花幾天時間為聚餐會辛勞,宴客時也不用擔心會困在廚房裏脫不了身。朋友們帶上自己的花樣菜式,一展自己的烹調技巧,這種聚會絕對不會冷場。總之,教會裏的聚餐也好,家庭中的聚餐也罷,這些聚餐不僅讓人享受佳肴,更讓人在洋溢其間的愛意中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梓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吃到天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吃到天涯
上一章下一章

教會裏的聚餐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