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大珩的對話(2)
王小平:現在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但它們的發展不太平衡。您認為社會科學如何才能取得自然科學那麼大的發展呢?王大珩:現在社會科學遠遠落後於自然科學,但是社會科學正在向好的方面走。許許多多複雜的東西通過數學的方法,比如說統計學、系統工程等,都是想法子使社會科學進步。進步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要藉助自然科學的量化表現出來。計算機我們知道是從自然科學裏出來的,計算機應大量地運用在社會科學上頭。計算機,現在叫電腦,就是靠0和1,都是靠量化出來的,現在進入了數碼化時代。社會科學也需要量化,運用數學、統計學使它更趨於科學。王小平:王老您作為一個科學家,您認為您自己的缺點是什麼?哪些東西是我們年青人應當特別注重的?王大珩:假如從我整個一生來說,有許多地方我的眼光還不足,有許多問題應當看到而沒看到。還有些保守的地方。這並不是說因為我現在老了看問題保守了,就是在年輕的時候,有些地方看問題也不免保守。對年青人來說,從小就應該具有合作意識,也就是協作意識、協作精神。我認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現代科學很少是個人能夠推動的,要靠集體的能量。不能說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別人就吃虧,這樣就無法協作。沒有奉獻精神、受委屈精神,就無法與人協作。在國外,這些精神也是作為科學上的道德。有這個共識,才能協作,才能出成果。王小平:王老,我看到您對建設小康有您的新見解。您說,建設未來全面小康社會,第一就是人的健康。我對這個特別感興趣。王大珩:全面建設小康應該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主。這有4個方面:首先是人的健康,其次是生活的信息化和生活環境的生態化,而後是知識和教育。衣、食、住、行這是最起碼的。我記得最苦的時候,是我們下鄉啊,下鄉回來的時候特別想吃一碗紅燒肉,應該滿足人的需求,至少是營養上的。在衣上,我們現在可以經常買新衣服。在住上,以前我們一家子七口人住在一間房裏,但現在兩口人住兩間房是起碼的。交通,出去辦事情要方便。在小康社會的時候,這些是最起碼的條件。生活的信息化成為人們很重要的需求。人跟人要交往,沒有人跟你說話,你試試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能滿足於傳統的交流方式,以後更多的人生活在兩種世界中,一是現實的世界,二是虛擬的世界。還有一個就是生態環境,人們現在越來越重視了,沒有好的生態環境,我們的健康就得不到保障。**後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有了一個大的進步。總之,很多問題與生態都有密切的關係。追求綠色、追求健康、追求自然是今後人們的時尚。還有一個,管它叫知識也好、教育也好,這裏包括一般的科學知識、社會知識,隨着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知識、對教育的需求就更為強烈了。人們不是把它作為一種負擔,而是作為一種享受。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和諧。這個包括得很大,包括團結、和諧的社會、和平的社會。小康社會有衣、食、住、行、信、健、和、勞八個標誌。王小平:王老,您說得真好!我在《第二次宣言》書裏頭有一個核心觀點:人類向何處而去?人類如何把今天的高技術,像剛才王老您說的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等這些高科技用在人現在自己身上,使現在的人更健康、更長壽、更快樂、更幸福。王大珩:這就是我說的小康社會。王小平:很多都是相通的。我在《第二次宣言》一書的核心觀念就是——“一切以人為本,人以生命為本”。人的生命、人的健康都是最重要的。可是人們對習以為常的東西往往熟視無睹,哪怕它絕對重要。直到我們要失去生命、失去健康時,才意識到它的絕對重要。王大珩:健康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求。人們不僅要求長壽,而且更關注自己的生命質量。現在是有病才治,有些病可以治好,有些病可能得上以後就治不好。這是因為現在沒有手段預測疾病,如果有手段可以預測疾病,我們就可以防病於未然。隨着生命科學的進展和突破,醫學技術正在接近實現這一目標,不僅可以未病先知,而且可以對亞健康狀態進行檢查。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醫學將發生重大變革,從針對疾病的治療醫學轉變為針對亞健康狀態的預測醫學。預測醫學將為人民的身體健康提供無微不至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