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任繼愈的對話(1)

與任繼愈的對話(1)

2003年6月,專程到著名哲學家、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老師辦公室請教任老宗教問題。**曾經評價任老“鳳毛麟角”。任繼愈對王小平說:你們年輕人要多了解過去的優秀文化,才能更好地創造出未來的新文化。

王小平:任老,您好!任老您是宗教界的權威,我在寫《第二次宣言》時就涉及到了一些宗教問題,很想和任老您探討一下。

任繼愈:你想和我討論什麼問題呀?

王小平:任老,當初您為什麼選擇學哲學?

任繼愈:我小時候喜歡刨根問底,別的學科只解決個別問題,哲學研究人生的根本問題,所以我對哲學感興趣。對於搞哲學我最深的體會就是要敢於去懷疑,不能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治學要注重第一手材料,懂了再發表意見,不能人云亦云。

王小平:任老,據我所知,您以前是專攻西洋哲學的,後來為什麼又埋頭於中國哲學呢?

任繼愈:因為我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支撐着這個民族在2000年中屹立不倒?是什麼支撐着幾乎從未擺脫過貧困的中國人,在外族侵略面前始終不肯屈服?在漫長的2000年裏,中國人的頭腦里在想些什麼?這些都要從中國哲學裏去尋根。

王小平:記得您在1978年的時候,提出了“儒教是宗教”,引起了中國哲學史界持續20年的一場學術紛爭,當時是沒有人支持這一觀點的。直到現在,才漸漸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形成“儒教是宗教”學派。我非常贊同您的這一觀點,儒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都深受儒教文化的浸染、熏陶,以至在今天還在方方面面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

任繼愈:對!中國的儒教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高度的政教合一,政教不分,政教一體。在宋朝以後,皇帝為了鞏固自身的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就開始加大了儒教的教化力度。尤其是在明清兩代,以科舉取士,官方用考試製度強力推行儒教思想,以宋儒程朱思想體系作為取士的準繩,等於用行政命令強化普及儒教信仰。科舉考試是明清兩代讀書人進仕的必由之路,凡是走這條路的仕人都要系統地接受儒教思想培訓,這對儒教的普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王小平:任老您對儒、道、釋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我記得您對道教、佛教、儒教都曾有過精闢的論述。道教、佛教只注重為自己解脫,儒家忽視了人的個性,我感到這一點是很有意思的。

任繼愈:個人思想其實意義不大,只有化為群體的願望,才會有驚人的力量,因而群體的覺悟極其重要。相反,群體的不覺悟就顯得極其可怕了。希望你用你的作品真正的幫助人,幫助他們覺悟啊。

王小平:我感到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矛盾重重,一方面我們人類擁有着前所未有的無比驚人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又危機四伏,人肉炸彈、9·11事件……人類的命運實在是個未知數。要改變這種情況,關鍵就在於變革文化。所以我提出了一個觀點:人正,世界正;心正,人自正。要正人心,必正文化。我研究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感到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寶庫,雖然裏面有糟粕,但很多思想在今天仍然很有價值。

任繼愈:歷史上的文明古國,都曾有過輝煌燦爛的文明,但其中大多數都沒有能夠持續到今天,只有中國文化經過了5000年的洗禮仍然久而彌新。為什麼?中華文化有着很強的凝聚力。自從秦朝統一中國后,中國在大多數的時間裏都是統一的。中華文化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能夠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不斷發展。愛國主義要有一個根,傳統文化的教育對於喚醒民族自覺、激發民族自豪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小平:對,一個國家的文化才是最強大的力量。以色列人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失散在世界各地,根本沒有自己的領土,亡國幾千年後卻終能復國,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不過說起來也很奇怪,在世界各地都有猶太人,唯獨在我們中國沒有猶太人。但有事實可以證明:猶太人在宋朝的時候,就已經到了我們中國。這說明我們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同化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出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出發
上一章下一章

與任繼愈的對話(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