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治病――讀趙健偉《教育病》

有病治病――讀趙健偉《教育病》

許多人都在思考教育問題,即使從事的職業與教育並無干係,也難以規避。

因為我們多數都扮演着家長的角色,或遲早得扮演這個角色,教育自己的孩子義不容辭,就是想推託也做不到。

在中國當代的境況中,這無疑是項困難的工作。就算職業的教師,也不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大家都關心,都不遺餘力,卻未必做得好,甚至從開始就註定了做不好。

問題出在哪裏?

趙健偉的新書《教育病》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更多從家長的角度出發,以一種寬闊的視野來考察中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

他憂心忡忡,疑慮多多,很像那位古代的杞人,對於中國教育的評價,他用了“失敗”兩字,也許結論做得太簡單、也太絕對了。但至少家庭教育,身歷其境者都有體會,確是大問題,許多家庭矛盾都是由對孩子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處理方法引發的,甚至鬧到分道揚鏢。

趙健偉認為,以分數為導向的整個教育體系,忽視了道德建設、意志錘鍊、自由靈魂的培育、民主理念的樹立以及實用技術技能的學習等等必不可少的要素,嚴重壓抑了孩子身心的成長,正造就出精神上殘疾、社會交往能力薄弱、缺乏興趣、求生無術而又自視甚高的一代。而正是這樣一代人,將成為社會棟粱。

他們撐得起我們正在建設的現代化大廈嗎?如果現在再不重視這個問題,結果會怎麼樣?當年鄧公為改革做總結,說最大的失敗在教育。近些年來,不能說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沒有提高,投入沒有增加,但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某些方面的謬誤還有越演越烈之勢。

大約十年前,趙健偉寫過一本書,叫《崔健在一無所有中吶喊》,以一個搖滾歌手為視域來關照中國流行音樂的歷程,其中已經透出他對教育的關注與疑慮,因為叛逆青年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教育問題。

到了這本書里,他的談論仍是強烈與感性的,有一種搖滾的味道和力量。他尋求原因,也試圖找出結論,雖然最終只是提出了一些問題。

近些年來我也一直在關注家庭教育,並深知在當下的大環境中,想要堅持自己的看法與做法之難,一整套制度與規則像個巨大的滋場,讓所有人都身不由己。

這麼一種局面還要維持多久?它是必要的嗎?即使必要,邊界又在哪裏?

如果說一個孩子一天用六個小時讀書是正常的,十二個小時就有些荒誕了,而現在常常達十四五個小時。如果是成年人,這樣的工作強度早違反了勞動法。

但你去重點高中看看,哪所不是這樣?教育法居然沒有相關規定,當然更談不上執行了。而這樣的“精英教育”,是多少家長打破腦袋也想讓孩子擠進去接受的。

用趙健偉的說法,長此以往,“很可能整個民族就岌岌可危了。”讓人遺憾的是,這種說法恐怕並非危言聳聽。

試圖用一本書來說清這麼個大問題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能夠梳理清楚一些脈絡,多少引起社會關注,讓置身其間的人們認真作一下反思,也就善莫大焉。(石久)

(趙健偉著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8月版定價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教育病――對當代中國教育的拷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教育病――對當代中國教育的拷問
上一章下一章

有病治病――讀趙健偉《教育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