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天然需要(2)
但是,長大是個動態過程。比如美國默克製藥公司(Merck),它不停地制定膽大包天的目標:1930年的長大目標是,建立一個極為傑出、足以和大學的研究機構平起平坐的研究機構;1950年的長大目標是,把公司轉型成完全整合的製藥公司,以便全面參與醫療界的激烈變化,做法是經由購併製藥業夏普·多姆公司(Sharp&Dohme),使其擁有體制完備的配送和營銷網絡,成為更大的公司,以便支持這個目標;1970年的長大目標是,把公司構建成80年代一流的世界性製藥廠商;1980年末期的長大目標是,要成為第一家在每一種疾病上都有先進研究的大製藥公司;1990年的長大目標是,重新界定全球製藥業的標準,因此以60億美元購併了美康公司,建立和全球終端客戶更直接的業務聯繫。沃爾瑪公司呢?從販賣廉價襯衫和釣魚竿的小店開始,長大目標也是每年動態遞增的,花掉了40年時間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公司。10億美元是什麼呢?是1979年沃爾瑪公司全年的銷售額,1993年沃爾瑪公司一周的銷售額,2001年沃爾瑪公司一天的銷售額。當然,我們暫時忽略通貨膨脹的因素。杜邦公司(DuPont)在18世紀末期從銀行貸款3億美元製造火藥時,長大目標是成為美國最大的火藥廠;但是,當它研究出了尼龍、合成橡膠以後,它的長大目標是美國最大的化工公司。如今呢?杜邦公司經營的產業包括化纖、醫藥、石油、汽車製造、煤礦開採、工業化學製品、油漆、炸藥、印刷設備、電子、運輸、服務業等等,產品超過1800種,在40多個國家設有150個製造廠,年收入超過400億美元,它的目標是什麼呢?它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繼續延續這個目標嗎?如果只是想這樣,幹嗎還投資汽車業呢?因為這個所有大公司都知道樸素的道理:長大無休止!中國一些公司制定長大目標時,會被認為是“膽大妄為”。事實上呢?我敢肯定發表這些議論的公司是遭遇挫折或者難以長大的公司。萬向公司就是敢於不斷制定長大目標,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公司。它最初只是6個農民籌集4000元開的一家鐵匠鋪,後來為了積累資金,生產萬向節、犁刀、鐵耙、船釘、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但是,公司完成原始積累以後,開始制定長大目標:中國最大的萬向節製造商,很快它實現了目標。隨即它把長大目標調整為:中國最大的汽車零件製造商,萬向公司開始生產驅動軸、傳動軸、軸承、滾動體、密封件、轎車減震器、制動器等大量的汽車零部件產品。它如今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主業長大以後,萬向沒有延續經營,它制定了新的長大目標:一家巨大的多元化投資公司,公司開始投資農業、房地產業、酒店業、商業流通服務業、金融租賃業、投資銀行業、風險投資業、信息諮詢業等等,並且在國內外資本市場收購上市公司。萬向公司為未來制定的更大的長大目標是:年收入超過1000億元時,轉型為一家汽車公司。可想而知的問題是:當萬向公司的收入超過1000億元后,它會只想做一家汽車製造公司嗎?我們從來不希望讀者把“長大”理解成更多的收入、更多的員工、更多的組織、更大的規模……長大是公司的天然需要,這種需要是公司不斷地自我實現,不斷地對周圍商業生態產生不可替代的正面影響力!一個品牌、一個產品、一種服務、一種模式等等都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都可能很強大。當然了,這種長大是在公平市場中競爭而來,是市場自然的選擇。通用電氣公司如果一直保持15%以上的增長率,20年內該公司的營業額將超越10000億美元。歷史上沒有哪家公司能發展到如此規模,這是否意味着它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呢?倒也未必。但這絕對是人類從未探索過的領域。長期以來,通用電氣公司堅決否認其存在規模過大的問題,但是它始終讓自己保持着驚人的利潤增長率。當然,一家虧損的公司很難再有正面影響力。沒有人會說創立於1992年的復星公司是一家“大規模、高收入”的公司,但是它很有影響力。它從一家小諮詢公司起步,通過資本運作已經擁有70多家跨行業的公司,它與關聯公司的銷售收入去年已經超過300億元。這些關聯公司包括零售、醫藥、生物科技、地產、媒體等等,復星公司關聯機構在中國產業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去年,英國權威的品牌評估機構Interbrand公司把Google列為全球十大品牌第一名。這家公司產生影響力只有4年歷史,開始誰都知道Google是一個很棒的搜尋引擎,但是卻沒有幾個人認為它會盈利,沒有人認為它能長大。事實上呢?包括雅虎在內的許多網絡公司都曾經嘗試開創搜索業務,卻無一例外地失敗了。但是,現在全球網民都離不開這個小公司了,美國在線和雅虎公司的搜索業務全部外包給它,它的銷售收入剛超過1億美元,而且利潤很高,盈利能力是eBay公司的三倍。它每天處理的搜索條目達數億條,使用32個國家的74種語言。“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你需要的任何東西”,這樣的公司還不足夠大嗎?同樣被Interbrand公司排為第二大品牌的公司是歐洲的家居零售商宜家。這家公司只有不到60年歷史,向全世界銷售大眾化的家居用品,銷售額超過110億歐元。全世界有多少大眾需要有在宜家商店購物休息的感覺?需要購買價廉物美的KLIPPAN沙發和BILLY書櫃?需要體驗“平板包裝”的經濟實惠?需要在購物之餘品嘗宜家餐廳里北歐風味的小食品?尤其關鍵的是,宜家影響着全世界2000多家家居產品供應商的命運和長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