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曾外婆與曾外公(三)
我的曾外婆文七妹
·我的曾外婆文七妹,1867年生,湘潭韶山沖二十裡外湘鄉唐家坨文芝儀之女。13歲定婚,18歲成婚。婚後相夫教子,扶危濟困,深得子女及鄉鄰愛戴。后因常年勞苦誘發疾病,1919年去世,時年52歲。生五子二女,兩子兩女早夭,三子分別為**、毛澤民、毛澤覃,另有繼女毛澤建。我的曾外婆文七妹外公回憶自己敬愛的母親時,說她“完全不識字”。而作為一位生於19世紀中國鄉間的農村主婦,除了回20裡外的婆家省親,就再沒去過更遠的地方。直到年老病重,才平生第一次進了省會長沙。所以,要說她有多麼聰穎的天資和出眾的見識,恐怕都不能說明問題。那麼,是什麼造就了這樣一位平凡而又不凡的母親呢?那就是中國文化淵源深厚、兼容並包的力量吧。特別是作為母親,她具有對兒子們,對家庭極其深厚的愛。正是這種愛,成就了我的外公,為我的外公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這一點,我也是在留學之後才開始體會到的。外公的衛士長李銀橋曾這樣回憶他們之間第一次聊天的情形:毛:父母幹什麼呢?李:我父親種地拉腳,農閑時倒騰點糧食買賣。母親操持家務,農忙時也下地幹活。毛:我們的家庭很相像么。你喜歡父親還是喜歡母親?李:喜歡母親。我父親腦子好,多少賬也算不糊塗。可是脾氣大,愛喝酒。吃飯他單獨吃,他吃饅頭我們啃窩頭,稍不對意就打人。我母親心善,對人好,我喜歡母親。毛:越說越一致了么。你母親一定信佛。李:主席怎麼知道?毛:你說她心善么。出家人慈悲為懷。李:您,您母親也信佛嗎?毛:我也喜歡母親。她也信佛,心地善良。小時候我還跟她一起去廟裏燒過香。後來我不信了,你磕多少頭人民還是受苦。李:磕頭不如造反。毛:好,講得好!曾外婆信佛,而且非常虔誠。這可能與她連失兩子,為了保住第三個孩子(即我外公)而許願有關。其實,就算沒有這個原因,以她善良溫和的天性而言,也是很容易解釋的。從懷上外公開始,毛文氏就吃上了觀音齋,持續終生。母子連心,外公從小也信佛。十幾歲時為了給母親除病消災,他曾徒步走到衡山(一說是磕長頭,即一步一跪)進香。所以,他和母親曾都為不信佛的父親擔心。我查到觀音齋是佛教三種齋期之一,每逢初一、十五必須吃齋。其實不管在發家前後,毛家都克勤克儉,全家很少吃肉,主要吃菜和白米飯。倒是僱工每月初一和十五能吃到雞蛋和鹹魚片,外公30多年後對此還念念不忘。現在看來,母親給予善良的本性,父親給予刻苦的訓練,這樣的家教再加上英雄與時勢的互動,難怪韶山沖的小山坳里會走出後來叱吒風雲的毛氏三兄弟了。曾外公是精打細算的農民,絕不同意曾外婆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米輕易拿去施捨。但兒子們是母親的支持者,用外公的話說:我們家分成兩黨,父親是執政黨,母親和我們三個兒子是在野黨。我們都是母黨,跟母親親,跟父親不親。不過我認為:外公和曾外公之間,仍然有着複雜而深沉的親情。只不過由於東方人父子關係特有的含蓄,不輕易外露罷了。